蘋果批:與其五天工作不如提高效率 - 李兆富

蘋果批:與其五天工作不如提高效率 - 李兆富

「朝三暮四」這個成語今時今日已經被解作「五時花、六時變」,有時甚至用來形容心意不定反覆無常的負心漢,不過其實這個成語典出《莊子.齊物論》,今天用法其實跟本意有極大的分別。
話說從前有個養猴人,為了限制買水果的開支要跟貪吃的馬騮談判。他對猴子說︰「早上給你們三個水果,晚上給你們四個水果,好嗎?」馬騮不滿意,養猴人擺出一個投降的態度說︰「我退讓好了,那以後我早上給你們四個水果,晚上給三個水果。早上多了一個水果,夠了吧!」馬騮也乖乖接受這項和議。
朝三暮四的故事,一般的解說都會認為故事中的馬騮是比喻看不穿事實真相的凡夫俗子,為表面上丁點的利益而沾沾自喜。不過這個寓言更深刻的訊息,其實是要告訴世人,在名與實都沒有改變的情況下,人的主觀心理情況仍然可以主宰事件發生的結果,將這個思想套用在管理上,其實就是要明白如何順從人心,在資源有限的大前提下盡量達到目標。
曾蔭權今年一月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在政府內推行五天工作,若政府能夠在不影響必不可少的服務之質素和不增加公帑支出的條件下,讓政府僱員有更多時間與家人相聚享受生活,這種美好的政策絕對無可厚非,當然大前提是政府僱員對五天工作也有訴求。不過從過去幾個月的輿論看來,政府僱員對五天工作態度上有一定保留,看來特首將政府僱員當作馬騮這一路行不通。反而社會上最關心不是政府僱員是否真正可以因此得到更佳的生活享受,而是擔心五天工作變成硬性的行政措施,甚至乎變成粗暴干預社會自由運作的立法,從此看來似乎曾蔭權並沒有真正學到莊子順應自然的手段。

政府對真正問題並未有了解,像五天工作這種表面工夫對根本地解決問題毫無幫助。事實上,政府管理一直有着錯誤的理解,以為盲目地投放更多資源,不斷增加人手便是提高質素的唯一途徑。若政府可以提高內部運作以及資源調配的效率,其實是可以一方面減低政府僱員的工作負荷,同時亦可以為市民提供更貼身的服務。一開始討論五天工作這個議題,無論是負責的公務員事務局抑或曾蔭權本人,都先入為主地想到人手數目和服務質素,忽略了更徹底的改進方案,特別是檢討究竟政府現行有哪些服務根本不是必不可少,其實這種思維框框就是為何一直以來政府官僚均給人不思進取的感覺。
《蘋果批》仔細閱讀了公務員事務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發覺當中有不少所謂的服務實在不用政府營運。例如統計處、天文台和創新科技署的產品及刊物售買服務,究竟是五天服務或是六天服務根本不打緊,若將這個功能交由民營企業負責,《蘋果批》絕對相信這些服務是可以一星期七天均有提供,而成本亦必然比政府現行的營運方式來得低。事實上,一樣數額的公共資源,只要在調動上花點心思,政府一樣可以做到令市民有完全不一樣的感觀,相信這是「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故事對政府最大的啟示吧!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