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書太多,常有書架不夠用之嘆。但比起私人藏書來說,大學和國立圖書館的煩惱就大得多了。一九四四年,有位大學圖書館長計算過,大學圖書館平均每十六年藏書就增長一倍;一九三八年,耶魯大學圖書館藏書約三百萬冊,他預計到了二○四○年就會達二億冊,所需的書架空間要長六千哩!
藏書增長得這麼快,當然是因為追求知識已成了人類普遍的活動,而貯藏及傳達知識的書本產量越來越大。很多現代人未必想起,直至十八世紀,書籍還是珍貴的品物,要用鐵鏈鎖在書架上,防止人盜走或破壞!耶魯大學的古籍及珍藏典籍圖書館Beinecke裏,就藏有好幾冊仍有原來的鐵鏈連在書沿的古籍。想起來,下次造訪耶魯,一定要找機會一開眼界。
古代的著作寫在低莎紙製成的卷軸上,長篇著作,就須分成多個卷軸,我們現時稱為烍olume荂A就是來自拉丁文「一卷」的意思。中國古代只有書法製成卷軸,文章一直都是一篇一篇、釘成一冊一冊的。希伯來人聖經舊約不用易壞的低莎紙,而是寫在牛皮製成的皮革卷軸上,稱為烍ellum荂C另一種記錄的方式是寫在用皮條串連成叠的小木板上,與中國古代「韋編三絕」的竹簡成書異曲同工。這個方式成了現代書本的形式。聖經新約用羊皮製紙抄寫,稱為烢archment荌v裝成冊,有別於舊約的牛皮卷軸。
巨冊書本的形式,造成了圖書館以平放在傾斜的書架上的方法收藏及供人閱讀,在書架前端安裝有鎖的鐵枝,鐵鏈一頭套在鐵枝上,另一頭就焊接在書的邊沿。圖書館藏書增長越來越快,鐵鏈無法繼續鎖住,到了一七九九年,最後的一個牛津學院也釋放了它的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