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琪 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副院長
上個星期和兩位來自大陸和台灣的女士閒聊,聽到兩個關於兩地小朋友的故事。台灣來的女士提到她認識的一位才三歲的小女孩,一向都由祖母替她在家裏洗頭。有一次,家人帶她到理髮店洗頭,小女孩感覺舒服,就哭鬧不要祖母幫她洗頭了,要到理髮店洗。結果是現在父母一星期帶她到理髮店洗兩次頭,祖母再不和小女孩洗頭,小女孩很高興。
懲罰跌倒的學生
大陸來的朋友是一位香港人,但在內地大學教書。她有一位三歲小孩正在(大陸)上幼稚園。一天小孩不慎跌倒在地上,自己很快爬起來。老師見了大吃一驚。當朋友到幼稚園接她的小孩放學時,老師對她說:「你的小孩真了不起,跌倒懂得自己爬起來」。因為現在一般(大陸)小孩,受長輩百般寵愛,跌倒馬上有人扶起,再不懂得自己爬起來了。
跌倒,就爬不起來,似乎也愈來愈是香港學生的寫照。我們的教育制度,懲罰在學習過程中「跌倒」的學生,結果受到社會和家長的譴責,於是有了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目的,似乎不在鼓勵幫助「跌倒」的學生,而是在盡量尋找各種各樣的辦法,加強學生的訓練,令學生更加不容易「跌倒」。於是成績好的學生都很「聽話」,緊跟老師和家長的教導,不會有絲毫出錯,以免「跌倒」,受到責罰。
只懂把指令做好
由於未曾跌過,對「跌倒了」有很深的恐懼。我們成功的一群大學生,都很習慣服從指令,也形成了一個價值觀,覺得他在學校或社會的功能,就是把老師或上司的指令做好。只要自己不「跌倒」,不管是指令不清楚或其他原因而導致失敗,那是老師或上司的錯,與自己無關。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不幸「跌倒」的話,那是一輩子的失敗;自殺、自暴自棄,都是可以考慮的方案。因為從小習慣了不能「跌倒」。不懂得「跌倒」在人生路上只是小事一樁,自己爬起來就可以了。
讓小孩自由學習
當然,大人不願意看到小孩跌倒的痛苦樣子,是可以理解的。也許覺得等到小孩子再大一點,比較能對付「跌倒」的痛苦時,才讓他「跌倒」,會比較好一點。不過年紀愈大,學習也相應困難,「跌倒」也愈難爬起來。社會對「跌倒」的「大人」也相應要求苛刻。
香港的教育改革,把教育壓力放在教育人員身上,要求教出十八般武藝皆通,永遠不會「跌倒」的學生。不過這「不能跌倒」的要求,卻成了家長和學生最大的壓力來源。我們是否可以放鬆一點,讓小孩自由地學習,學會跌倒只是小事一樁,自己爬起來就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