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亞太資產 盼5年增5成<br>美林爭私人銀行生意

管理亞太資產 盼5年增5成
美林爭私人銀行生意

美林曾發表研究報告,預期亞太區富裕人士的財富每年會增長7%,到2009年達到10.1萬億美元(相當於香港官方外滙儲備的8倍),屆時亞太區富裕人士的財富,將會佔全球富裕人士財富的四分之一。生意前景佳,美林(亞太)私人銀行也雄心萬丈,制訂頗高的增長指標,目標是2010年管理資產總值將較目前增加5成。
美林與凱捷早前發表「05年度全球財富報告」,報告所指的富裕人士,是擁有100萬美元以上資產(不包括自住物業)的個人,亞洲區約有230萬人。由於亞洲的私人銀行市場被公認為最有增長潛力,因此本地銀行近年紛紛加入與外資競逐。

或挖角催谷生意

美林1960年在港開設第一個亞太區辦事處,當時主要為私人客戶提供服務,其後在80和90年代才逐步發展投資銀行和證券業務,私人客戶服務迄今已經有超過40年歷史,在亞太區內聘用300名財務顧問負責客戶關係,平均服務年資有8年以上。
私人銀行業務要快速增長,其中一個直接方法是「挖角」,邀同業的財務顧問跳槽,藉此拉攏更多新客及新資產。美林(亞太)國際私人客戶部環太平洋區聯席主管兼執行總監李玉秋說,香港一直是該行在亞太區(不包括日本)的主要市場,佔業務比重約30%,台灣佔20%至25%;他認為,香港不缺私人銀行服務的人才,只是「伯樂可遇而不可求」,要說服他們跳槽並不容易。
然而,李玉秋仍然預期,年底時該行亞太區財務顧問人數可較去年增加20%。隨着監管機構的要求提高,而且日益注重投資者保障,該行對財務顧問的要求,除了透徹了解產品及市場外,同時要掌握監管法規的變化。

產品服務趨多元化

產品方面,李玉秋認為,需要不斷開發新產品及服務內容:「5年前,私人銀行的服務內容可能是股票、債券、基金、貨幣等;現時則以結構產品為主;到了下一個階段,單純的結構產品已經不能滿足客戶的需要,還要加入商品(原材料)、場外交易等其他元素。」李玉秋說,正在物色拓展新市場的機會,例如印度和中國市場。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