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政府說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是「大花筒」,耗用公帑卻民意支持低落。當這種論調不斷重複廣播,人們開始相信兩個市政局如不懂節制的情婦,既浪費又可有可無,最終政府成功手起刀落輕易取消兩個市政局。
但政府又何曾是專一的愛郎,幾年過去,去年的政改方案和剛公布的區議會改革,都顯露了政府對區議會拋眉眼,大有立時結識十八個女友之意。很多人都不明白,為甚麼連普通市民都愛理不理的區議會,政府會甘之如飴?再三提出增加資源和職務範圍的建議,又是為了甚麼?
終究的原因是政府並沒有下放權力的意圖,而只以貼近民生的區議會去粉飾管治上的獨斷。在去年政改方案裏,建議區議員全數加入選委會,以及互選出代表進入立法會功能組別。在現時的區議會改革建議中,又提出改善區議員的薪酬待遇,增加以億元計的地區建設撥款予區議會議決,並且把圖書館、游泳池和社區會堂等設施的管理交給區議會。
上述的建議對現時僅是諮詢機構的十八個區議會來說,肯定是遲來的春天。所以去年的政改爭議,並沒有太強的反對聲音來自區議會,反而有十多個區議會通過動議支持政改方案,在存有委任議員下的區議會其實一直就和政府情投意合。
但在民主和自由的社會裏,真的需要這種情投意合嗎?《蘋果批》相信的是權力應該愈分散愈好,在香港建立五至八個具實權的地方行政當局,和政府「分家產」,把不需要特區政府決定的事務,都交給地方行政當局討論和處理。朝向地方行政當局才是區議會改革的正確方向,修修補補的改變都只是走回兩個市政局的老路。
在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會設有由定期選舉產生的幾個地方行政當局,獲獨立的財政來源處理地方上的大小事務,由修橋補路到教育房屋都可以交由地方行政當局去處理。這些機制其實並不是出於甚麼培養政治人才的意圖,而是人們相信與其由遠在天邊的昂貴官僚操縱複雜多變的民生事務,倒不如交由以選舉制約的代議士去瞬息應變。
今日香港的管治模式是極端中央集權,教育、房屋、福利、基建等重大政策故然大權在手,就是連道路設計、文康設施統統都是由特區中央政府劃一判斷,但天水圍和灣仔區的社區需要根本截然不同,僵化的政策標準往往不得其所。如果香港能夠設立地方行政當局,官塘、灣仔、深水埗有舊區重建問題嗎?就由地方自行解決,即時省掉一個市建局,各區自行推廣旅遊又可取消一個旅發局,而貼近民生的推廣將更活現民情。
更重要的是,有權有責的地方行政當局很自然會透過不同的施政來互相競爭,敢於嘗試的可以在區內行使學券制解放僵化的教育制度,甚至以租金券取代公屋,還居民的住屋選擇權。而當地方行政當局的施政是直接觸及人們的生活,自然就會有更多的關注和監察。《蘋果批》相信只有信任人民的選擇和建立互相競爭的地方當局才是香港地方行政改革的正確方向。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