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麥志榮報道】發生車底組件出現裂痕及鬆脫事故的東鐵,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原來可能與維修不足有關。九廣鐵路公司為了縮減維修人手,曾經私自修改東鐵列車製造商提供的維修指引,將每兩年大修一次延長至每3年才大修一次,議員批評鐵路只顧經濟效益而罔顧乘客安全。
縮減維修人手
消息人士指出,東鐵29輛舊式列車的製造商Alstom提供的列車維修指引,原建議列車每兩年大修1次,但在10年前,九鐵管理層為了縮減維修人手,私自將列車大修期限延長至3年,結果令東鐵設計上的安全系數降低。
九鐵解釋車廠雖建議列車兩年大修,但據國際慣例及鐵路行業的慣常做法,是以列車的行走里數為標準,因行車里數與列車損耗關係更直接,東鐵列車定於每行走60萬公里便大修1次,以現時班次計算,時間上約為3年,大修的時間及程序與其他同類型鐵路相若。
九鐵是因應列車的可靠性,配合預防性維修程序,即每24天詳細檢查一次,定出60萬公里的準則,日常預防性維修有助九鐵根據營運狀況制訂維修及更新部件的時間表。發言人強調此舉絕無降低東鐵安全系數。
不顧乘客安全
立法會議員鄭家富認為,製造商最清楚列車性能,廠方的保養維修指引,應盡量嚴謹跟隨,而且本港的天氣環境、乘客量及站與站的距離都與外國城市不同,不應只顧國際標準,為了確保鐵路維修質素,港府應成立鐵路安全委員會專責監察鐵路維修,以免鐵路公司只顧經濟效益而不顧乘客的安全。
民間監管公共事業聯委會發言人蔡耀昌指出,九鐵不跟車廠的指引,除了有安全問題外,日後發生列車機件有關的事故亦可能無從追究,補救的費用又要轉嫁乘客負擔。
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工程師盧覺強認為,列車以行車里數定維修期限亦屬合理,因為列車的主要機件,如發動機及煞車系統等會隨着行車而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