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你知:規模愈大愈著數

話你知:規模愈大愈著數

大陸的經濟環境始終受國家操控,銀行業作為市場運作的心臟,政府當然重點布防。四大國有銀行各有角色及市場定位︰中國銀行走國際化發展路線、工商銀行主要向工商業提供服務、建設銀行主打基建地產貸款、農業銀行則顧名思義以農業為主。理論上各銀行互相之間有協調、無競爭。
根據中國銀監委數據顯示,截至06年3月,國有商業銀行資產總額20.8萬億元,是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3.4倍,更是城市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10倍。國有銀行加起來擁有逾50%的市場佔有率。不過在業務方面,銀行間的分別不大,主要是商業及零售貸款,息差收入約佔銀行業總收入九成以上。大陸是全世界唯一「大即是美」的國家,政府在政策上亦傾向給予大型銀行更多空間。而且大陸幅員遼闊,一早建立了全國性網路的銀行,亦自然有一定優勢。

稅率高影響利潤

另外一個對內地銀行影響最深遠的是高昂的所得稅制。中央政府現時向銀行徵收的所得稅高達33%,令銀行稅後盈利趨於偏低。不過2005年建行稅前利潤為553億元人民幣,扣除若干豁免後,應繳納161.16億元人民幣的所得稅,但中央政府卻特別容許一筆高達78.48億元的所得稅減免,令建行最終繳納的所得稅為82.68億元人民幣,實質稅率變相降至14.93%。同年,交行稅前利潤只得128億元人民幣,是建行稅前利潤的23.1%,但交行所繳納的所得稅為36.68億,實質稅率比建行高出91%。此等不公平競爭的政策,令大陸銀行業的環境更多不明朗因素。
不良貸款嚴重是大陸銀行的致命傷。中國銀監會指出06年第一季度,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高達1萬多億元人民幣,佔全國銀行總不良貸款額的80%。本月初安永會計報告指四大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約3580億元,是官方公布的3倍。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曾承諾由今年底起取消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的所有限制。主觀願望當然會希望隨着銀行業逐步對外開放,甚至透過引入境外策略性股東,可以提升大陸銀行業的競爭並提高管治水平,至於最終發展會否如此樂觀,還有待歷史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