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理論:本地銀行股中銀香港最抵

實戰理論:本地銀行股中銀香港最抵

中銀香港(2388)近期走勢一洗去年的頹風,股價雖然在16.6元水平因雙頂阻力而作出調整,但近日似再重整升勢,有望三頂而破。
去年底當母公司中銀落實自行申請上市,令一些憧憬母公司借殼上市的希望落空,中銀香港曾遭拋售。然而,經過一輪消化後,股價再度重納升軌。雖然過去一段時間其股價相對大市落後,但每當有散戶問及此一股票之時,筆者仍維持其股價超值的看法。單看其市盈率12.8倍、市賬率2.2倍,已非其他本地銀行可比;若論分行網絡及核心業務之表現,中銀香港之競爭力更非其他本地銀行所能及。
市場往往是人云亦云,當中銀香港股價在去年因母公司自行上市而回落之後,市場似乎出現了一個頗一致的看法,就是資金寧買母公司也不買子公司云云。亦有部份市場人士將國內市場與香港市場作比較,認為中銀母公司前景較中銀香港為佳,更為值得持有,因而看淡後者。

棄子取母不合邏輯

筆者一直反對此等論點,皆因兩種講法都違反投資分析之原則,犯了邏輯上的錯誤。若論母公司與子公司的比較,根據他們原則,便是只買長實(001)不買和黃(013);只買會德豐(020)不買九倉(004)!難道母公司股價表現一定優於子公司?基金經理絕不會因為持有中銀母公司而不持有中銀香港的,他們只會因為要持有中銀,而須減持建行(939)與交銀(3328),因為這三隻皆為國內銀行股。其實將中銀與中銀香港比較是錯誤的配對,因為前者是國內銀行股,後者是本地銀行股,不能直接比較,這等於我們不能將滙控(005)與恒生(011)比較。
要比較,就應將中銀香港與東亞(023)及恒生作比較,中銀香港PE12.8倍,另外兩股PE皆17-18倍;市賬率中銀香港2.2倍,東亞2.1倍,但恒生卻是4倍多。以前者之規模及競爭優勢,加上是香港的人民幣結算銀行,筆者真的找不出理由要沽售。其實今時今日的恒生已不是當年的恒生,無論在策略及穩健性方面已大有不同,何不考慮沽恒生買中銀香港!
當然,若論前景,國內銀行股之業務前景自然較本地銀行優勝,但大家亦要考慮股價之平貴而作出平衡。若大家分析過後仍是覺得基金會將投資在本地銀行之資金轉移到國內銀行股,中銀香港也不應該是被沽售的首選。
回說大市,走勢仍然強勁,但強勢股如中移動(941)及滙控已無力,必須整固。恒指17000點關口前仍好淡爭持,大市若要更上一層樓,將輪到落後股份如和黃、中銀、中信泰富(267)及電盈(008)等接力。但筆者始終都是那一句說話:風高浪急,外圍市場炒作泡沫已成,還是保守一點為妙。
沈振盈
訊滙證券董事總經理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沈振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