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上周三終於突破17000點,是自從2000年9月以來首次突破該水平,現貨市場表現氣勢如虹,不少投資者又再為其「應否沽貨?應否買貨?」而煩惱。但另一邊廂,亦有不少股民已為中國銀行招股上市而作盤算。
一向以來,申請新股主要考慮該股的質素、定價、股價上升潛力、利息成本(若以孖展申請)及預期獲分配比率等,但由於不少股民已持有中資銀行股,因此,故亦應與閣下現有的中資銀行股之投資組合一併考慮,筆者嘗試從3個組合作比較及分析。
組合一,中國銀行與建設銀行(939)比較:兩者均為中國4大國有商業銀行,以存款計算,中國銀行排位較高,而業務上亦較綜合性(當中包括中銀香港(2388)在內),相反,建行則以內地電力、基礎建設相關貸款為主,去年底該行之貸款及存款總額之市場佔有率分別為11.9%及13.2%。目前市場消息指中國銀行以P/B2.3倍招股上市,若屬實,則與建行目前的2.4倍分別不大,但建行已在加強其於基建貸款以外的商業銀行業務,若投資者希望投資於內地銀行,並看好國內市場的增長空間,則建行較可取。
建行交行繼續睇好
組合二,中國銀行與中銀香港的投資策略:由於中國銀行上市資產包括中銀香港在內,而後者對前者的盈利貢獻達4成,換言之,內地業務及在港經營投資銀行業務的中銀國際則共佔六成,但中銀香港面對本港業務競爭及增長空間有限的不利因素,因此,以其現價P/B2.5倍而言,實在並不便宜,若投資者要選擇本地業務為主的銀行股,可有其他股份選擇。因此,投資者可考慮沽出中銀香港,選擇其他本地銀行股或認購中國銀行。
組合三,中國銀行與交通銀行(3328)的投資比較;兩者最大的分別在於股東架構,前者是屬於國有,而後者則以地方政府、企業等為股東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雖然交銀為內地最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但在規模上遠較國有銀行為小。不過,亦正因為這個背景,其在歷史包袱、承受國企的負債等問題較小,在業務發展及決策上較具彈性及適應能力,面對中國開放銀行業市場予外資參與,管理層對市場的觸覺及決策更顯重要。
但在市場佔有率方面交銀始終不及國有銀行,因此筆者並不覺得認購中國銀行與持有交通銀行股份存在衝突,雖然交通銀行估值為P/B2.5倍,但滙控(005)作為策略性股東對該行迎戰未來競爭上的優勢,可給予略高於國有銀行的估值。因此,交行的投資價值料不受中國銀行招股影響,筆者對交通銀行的買入建議維持不變,但必須順帶一提,中國銀行上市的細則及定價仍有待公布,應否認購仍需作進一步分析。
熊麗萍
滙業財經集團證券部主管
作者熊麗萍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文所提及之上市法團,作者及其有聯繫者目前並無擁有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