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根琴弦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千根琴弦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陳之藩的散文,有些很適合老師在惜別畢業同學的場合上引用的。〈希望〉是一例。人生究竟為了什麼?這聽來有點像「天問」,但任誰偶然也會有此一問。陳教授怎麼說呢?「我沉思這些事,如猜一個難謎;而最終的發現是:生命本是空虛的,所以呈光輝燦曄的原因,是被未來的『希望』充實了。……希望之為用,與其說是在未來克奏若何成效,不如說在當前填補無盡空虛。」
對了,人活着,就是為了希望。看來小孩的生命最充實,因為糖果和玩具之類的心願,早晚總可以達成。年青人滿懷希望,不切實際的,希望變成了失望,幸好有的是青春,希望落空後還可以一個接一個的希望下去,因此年青人也不愁寂寞。
人老了,青春歲月無多,希望渺茫時就成了妄想。人靠什麼支撐下去呢?陳之藩認為到了這個階段,「為了征服一己的死亡,人們遂將希望從一己展開來,寄到大眾身上。」借用魯迅的一句話,我們要依靠「身外的青春」去滋潤生命。於是,在舊時的社會中,我們看過或聽說過「賣肉養孤兒」的寡婦。赴湯蹈火為伸張正義的仁人志士。他們都是將希望從一己展開來的人。

在我涉獵過的文學作品中,最能把希望之為用形象化的是史鐵生的小說《命若琴弦》。說的是兩個瞎子師徒二人,各自帶着一把三弦琴,翻山越嶺的說書為生。「自從盤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他們就這麼唱着唱着討生活。師父七十歲,生下來就瞎了眼。徒弟十七歲,三歲後才失明。師父的師父在臨終前給了他一條可治失明的秘方,但他一定得等彈斷了一千根琴弦才可以拿到店舖抓藥。為了要好好的看這世界一回,老瞎子「自從盤古分天地」的唱了五十年。終於一天彈斷了第一千根琴弦。他喜孜孜的拿了秘方去抓藥。店舖裏的人告訴他,他珍藏了五十年的那張紙塊,全是空白的。他的師父,還沒活到彈斷第一千根琴弦就死了。他知不知道「秘方」是張白紙沒關係。要緊的是,沒有這張白紙,他的徒弟也不會撐到七十歲。
第二代的師父把這「秘方」傳給三歲失明的小徒弟時,說:「記住,人的命就像這根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小徒弟得彈斷一千二百根弦才能拿秘方去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