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販趁機擺賣「菠蘿雞」應節

小販趁機擺賣「菠蘿雞」應節

譚公誕吸引大批途人圍觀,於西貢天后古廟擺賣「菠蘿雞」的蘇太也趁機撈一筆,於飄色隊伍行經的筲箕灣天后古廟擺賣,卻遭食物環境衞生署驅趕,大歎「都係趁佢哋走咗先敢攞出嚟賣,好慘呀﹗」
菠蘿雞在港已有40多年歷史,是1種民間工藝。傳統上工人會以竹枝製成雞形,再把浸濕的元寶貼在竹枝上並放進熱爐烘乾,其後在雞身貼上羽毛和塗上顏料,製成活靈活現的雞隻,而由於體積與菠蘿相若,所以取名菠蘿雞。但近年雞身已改由塑膠製成,更備有多種大小尺碼以供選擇。據說由於菠蘿雞牙尖嘴利,所以有驅惡排難、解除厄困之用。有趣的是早年不少港人「包二奶」,於是「大婆」便購買專啄小人的菠蘿雞啄「二奶」,令菠蘿雞一度成為搶手貨。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