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金管局才是風險根源 - 李兆富

蘋論:金管局才是風險根源 - 李兆富

前天任志剛在立法會警告,香港市民對樓市的抗跌能力已經大大不及97年的水平。作為香港銀行制度的監管者,任志剛絕對有權去時刻注視樓宇按揭貸款的風險問題,甚至在適當時候將問題公開並作呼籲。不過任志剛在同一場合公布的數字顯示,香港負資產宗數只剩下大約九千宗,比對03年樓市谷底時的十萬宗已經大減九成多,而且涉及金額不到百六億元,嚴格來說負資產的情況在香港已經不再算是一個系統性的經濟危機,那麼任志剛的一番言論究竟用心何在呢?
上星期,由外滙基金全資擁有,由任志剛出任副主席的按揭證券公司公布,由六月底開始向新做八成半或以下按揭保險貸款人士提供5%至20%不等的保險優惠,希望透過折扣幫助首次置業人士,令任志剛告誡市民要小心風險的言論更加顯得格格不入。撇開任志剛對樓市風險的個別評價,金管局架構設計上亦因為按揭證券公司令到控制樓市整體風險的政策目標存在矛盾。
理論上,按揭證券公司的任務是向香港的銀行界提供管理風險的工具及渠道,而其中一個最主要功能,是透過收購銀行手上的按揭借貸,經過重組後再以證券形式在市場推出,模式類近於美國的房利美基金(FannieMae)。無論是香港按揭證券公司抑或美國房利美基金,雖然都沒有明文規定有關的按揭證券產品有百分百的保證,但是由於背後政府的支持,社會各界都有理由去預期最終的所有風險將會由政府負上。聯邦儲備局前主席格林斯潘便曾經抨擊房利美基金製造出「最終有政府負責」的幻象,令美國房產風險系數不必要地偏高,是今日美國房產泡沫的最大隱憂。

香港和美國的最大分別,是美國的房利美基金跟政府沒有直接明確的從屬關係,而香港的按揭證券公司卻是由外滙基金全資擁有,而且美國房利美基金尚可將各地的按揭資產重新組合以分散風險,香港按揭證券卻沒有可能以這種有效的風險管理手段,試問一旦樓市出現大規模廣泛性的衰退,外滙基金可以完全不用為按揭證券公司而引起的風險負責嗎?這豈不是結構性地將樓市風險變成了港元的信心問題?
當然,最重要一點是只要政府不要再像當年董建華般,以「八萬五」這種中央指令經濟的心態粗暴干預地產市道,正常的市場雖然仍有波幅但絕對不會出現硬着陸式的崩潰。現在香港樓市的最大不穩因素,其實是鐵路主導控制的地產發展模式。既然問題亦不是銀行借貸風險管理的問題,所以任志剛再警告銀行界幾多遍,根本是捉錯用神搞錯對象。退一萬步來說,難道沒有金管局和按揭證券公司,銀行便會完全不顧風險瘋狂借出樓宇按揭借貸嗎?
金管局不止一次明示暗示「銀行家不顧風險」,說到底其實只不過是要為他們的政策出台製造有利環境。去年以這個理由硬銷那無中生有的「綜合利率」,究竟任志剛今次再出招所為何事呢?金管局沒有理由假設他們比銀行家更關心和了解風險問題,而且市民亦絕對是最關心本身風險的問題?試問有哪個銀行家希望自己的企業盈利受損?有哪個業主會希望自己的物業資不抵債?只要不支持像按揭證券公司那種製造假象扭曲風險機制,風險的問題根本就不會被人為放大。
任總,還請你快快跟按揭證券公司的官僚討論他們的前途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