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中國<br>政府再難壟斷資訊

名家論中國
政府再難壟斷資訊

資訊就是力量。南加州大學政治學教授駱思典(StanleyRosen)手上有2張廣州太石村罷免涉貪村長事件的光碟。他說,內地互聯網、攝錄機等新科技的興起,大大增加抗爭農民說故事的能力,抗爭事件不僅有官方版,也有民間版,政府壟斷資訊一去不復返,長遠來說,這有利中國民主發展。

手機互聯網有利民主

「從太石村紀錄片就可見到,人人在拍自己的紀錄片,公安、示威者都是……」內地去年至少發生8.7萬宗抗議示威,當中,被譽為中國基層民主典範的廣州太石村罷免涉貪村長事件,轟動全國。雖然在政府強烈打壓下,村民的罷免行動失敗告終,但一輯未經官方准許拍攝的太石村抗爭實錄,卻輾轉從內地傳到駱思典手中。
既是中國問題專家亦是中國電影研究權威的駱思典拒絕透露光碟的具體來源,但認為,中國紀錄片製作出現革命性突破,任何人都可以擁有攝錄機,任何人都可以製作紀錄片,以太石村紀錄片為例,不僅公安拍下示威情況,農民也手執錄影機,講述自己的故事。
他說,互聯網、手提電話、錄像等新科技的出現,大大增加抗爭農民說故事的能力,他們不僅可以講出自己的故事,他們的故事亦更具說服力。公安為此也不得不執起攝錄機,拍下有力證據,以支持官方版本。
他指出,政府現在已不能封鎖所有消息,而上街示威的農民也正在學習如何利用媒體,學習自己法定權利,短期而言,雖未致於民主化,但長遠來說,有利中國民主發展。
他解釋,因為這些新興的溝通工具,政府無法全面控制,網誌(blog)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網誌數以百萬計,你不可能拘捕所有人。」

錄像方便向外界傳播

駱思典指出,村民的錄像也可以向外傳播,令內地維權分子、人權團體以及關心中國發展的人士得知事件。海外傳媒獲知後,大肆報道,令中國政府相當尷尬。
不過,他亦同時指出,民間抗議聲音突圍而出,國內官方控制傳媒卻少有回應,影響範圍有限。他指出,一些來自中國的學生看了太石村的紀錄片,也有人表示,他不知道真正發生甚麼事情,也不知道是不是全部屬實。
記者:盧燕儀
(美國學者專訪系列五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