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四日,還叫做「青年節」,覺不覺得老土?
因為「青年」這個名詞最老餅,充滿七十年代的感覺:「昨日下午五時,在尖沙嘴疏利士巴利道,一名飛型青年,向一名老婦持刀行劫,掠去現款五十元,警員趕到時,歹徒已逃去無蹤。」
還有由許冠傑主持的「青年節目」、新法書院F4男女生最愛購買的《香港青年周報》、親中愛國學校香島漢華學生閱讀的《青年樂園》周報;熱烈討論的「時下青年問題及青年的前途」,還有所謂青年幹事、十大傑出青年。青年這個名詞,令人想起長頭髮、關刀領、一副黑框眼鏡、三四顆暗瘡的模樣,以及在彩色闊銀幕上現身教誨觀眾的導演龍剛:「當今的青年,佢哋缺乏社會的關愛,於是覺得徬徨無助,交友不慎,好容易誤入歧途……」
因為八十年代之後,「青年」兩字,已經分崩離析,化為許多更清晰的名詞:「油脂仔」、「曱甴妹」、「老泥妹」,香港早就沒有了「青年」,正如老闆請人,分類小廣告不再強調「體健貌端,無不良嗜好、刻苦耐勞,要舖保」之類,所謂青年,散發着一股《華僑日報》社團版的舊黃報紙味,《華僑日報》既已結業,青年,還青個屁年呢?
因為中國人社會其實從來沒有「青年」過:人之初性本善,唐君毅牟宗三,毛主席周總理什麼的,一個十八歲的中國人,頭頂背上,早壓着一堆包袱,外國的電影男明星,從阿倫狄龍到畢比特,陽光海灘,是真正的青年,中國的「小生」,從陶金、藍馬到張活游、張瑛,都是一群小老頭子。即使張國榮和梁朝偉,委婉一點,叫做眉宇間充滿憂鬱,細看下來,也不是一樣有一團莫名的壓抑。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青年們團結起來,驅除帝國主義的強侮,保衞我國的河山。中國的「青年」,一開腔唱歌就非常的「松花江上」:一襲藏青長袍、一條白領巾、一把油紙傘,站在他身邊的那個女生,直短頭髮,也穿一襲長衫,一對黑鞋和白襪子,滿腔熱血一臉肅穆的擺出一個朗誦的舞台表情,男青年的一隻手,卻從來沒敢輕輕搭在女青年的肩上。
多麼掃興呢,中國的「青年」,當香港人漸漸習慣把他們的中國主人稱為「阿爺」的時候,還何來什麼「青年節」?至於紀念五四,什麼德先生、賽先生的從頭又來了——我打一個呵欠,Givemeabreak,我想上廁所,屙尿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