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伊莎貝 - 邁克

兩個伊莎貝 - 邁克

好一段日子,沒聽到有人將她們相提並論了,甚至年初法國電影圖書館舉辦盛極一時的雨蓓回顧展,趁熱鬧的聲音此起彼落,百忙中也沒有誰慷慨分給「另一個伊莎貝」一杯羹。反而在遙遠的香港,心水清的論者記起塵封的雅珍妮,可惜這次匆匆現身,她已被打成烘托雨蓓的反面教材,咬牙切齒的表演方式笑話一樣對比雨蓓高高在上的冷漠,再不是當年花開兩枝的燦爛春色。
蘋果和橙,能劇和荷李活歌舞,初春和深秋,難道不可以都喜歡麼?我就是貪心,既愛看一個伊莎貝的七彩繽紛,也欣賞另一個伊莎貝的黑和白,既於攀登歇斯底里時得到樂趣,也沉醉在淒淒慘慘戚戚的低吟。雖然今非昔比,無謂落井下石。獨自坐在神枱接受膜拜的雨蓓,大概也感到一絲寂寞吧?

伊們幾乎同時出道,身水身汗,只趕得上搭新浪潮七十年代的尾班車。雅珍妮生就美人胚子,還要由尊貴的法蘭西話劇院培植,當時的風頭,無疑蓋過擠在姐仔群中等待日出的雨蓓。杜魯福的小休或多或少因她結束,一部《情淚種情花》,即席為法國影壇添上一顆明星。據說她情緒非常奢華,對自己要求苛刻,對合作者也絕不苟且,和歌劇前輩卡拉絲及舞壇師妹紀蓮同一系列。
三年後比她大兩歲的雨蓓終於冒起,憑《刺繡女孩》吐氣揚眉,兩伊各領風騷的局面正式展開——好事之徒形容為影壇烽煙四起雞犬不寧的兩伊戰爭。此後雨蓓碰到查布洛一眾恩師,事業扶搖直上,雅珍妮遇人屢屢不淑,意興闌珊呈半退休狀態。《布朗蒂姐妹》是唯一的短兵相接,而美國則是她們共同的滑鐵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