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開放經濟改革,就是要讓民間的生產潛力發揮出來,從而提高人民生活質素,所以正確態度應該是「小的放、大的管」。大陸七十年代末始經濟改革,最初走的就是這個方向,不消幾年就連我們這些「港燦」也聽聞不少「個體戶」和「萬元戶」的發迹故事。
然而這種由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往往牽涉到在位者切身政治考慮,所以不少開放改革都會被這些既得利益者拖慢,嚴重者可以令改革中途轉向,甚至將改革變為既得利益者謀私利的工具。八十年代中後大陸的經濟發展已經由發揮個人潛力,變成各級官僚爭逐權利的遊戲,由這個時候開始大陸經濟的焦點,慢慢由人民如何步進小康,變成「幹部」、「關係」和「走後門」等如何迅速置富的天方夜譚,方向亦變成「小的管、大的放」。這種「以人為本」的經濟概念,其實是八十年代末至今大陸所有經濟問題的根源。
就以經濟周期性過熱為例,大陸官方將問題歸咎於熱錢盲目投資。可是這些熱錢又是從甚麼地方轉出來呢?試想想如果這些資金的擁有者投資失利虧本,怎可能會出現像大陸這整個社會系統性、舉世無雙的真正盲目投資潮?事實上,大陸有數不清名副其實假公濟私的「投資」,不過與其說這些是投資倒不如說是「投機」更貼切。各級有關聯人士借公家名義舉債,然後進行高風險的炒作,輸掉的話算公家的數,贏到的便是歸為己有。早前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指,大陸實際壞賬金額高達九千億美元,三年多來增加近一倍,而四大國企銀行壞賬差不多佔總額的四成,是官方估計數字的兩倍多。
可是最新的經濟措施,卻反其道而行去創造更多制度上的傾斜,所謂的宏觀調控,其中一個目標是要讓具規模的國企去兼併零散各省各縣的小企業,美其名是要令行政操控更有效,可是反效果卻會令到大陸在市場不同的競爭減低。又以港官煞有介事大力吹捧的QDII為例,除非是被認可「合資格機構」和大戶,平民百姓就算累積有一定的財富,亦不可以到外投資追求更高質素的機會。這種特權結果只會令合資格機構,例如銀行、基金和保險公司可以向有心到外投資但無權無勢的人民乘機刮一筆管理費。
有說大陸來港的尖子交換生最有興趣去兩個機構參觀,一是金管局,二是廉政公署,說明了大陸的未來棟樑都意識到問題是甚麼,不過他們可能不知道究竟解決辦法是甚麼。其實大陸現在種種國策均令機會歸邊傾斜,逐步將社會導向另外一種病態的集權式指令經濟模式。糾正大陸的問題,一方面要認真對付各級官僚的權力擴張,切斷靠關係走後門的軟制度,這當然難免要觸犯到既得利益的權利;另一方面,市場亦要重新回到讓民間主導的發展模式,將人民失去了近二十年的發展機會還給人民,而這亦是解決貧窮問題的最直接途徑。
不少人誤以為有市場的軀殼便等於有市場的靈魂,但其實自由市場的靈魂,是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像大衞,靠自己的真材實料打敗巨人哥利亞。現在的大陸社會已經沒當初改革開放時那種讓人人向上發展的空間,這種社會模式亦絕對不可以稱為是自由市場的正常表現。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