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人喜歡以體重指數(BMI)作為評估自己是否健康的唯一標準,但中文大學研究發現,11%的BMI正常女性,身體脂肪量過高;而26%的BMI過重男士,身體脂肪量則處於正常水平。有營養師表示,減肥方法若不恰當,最終只會減去水份與肌肉,脂肪量卻依然過高,提醒減肥人士每周最好減少於2磅。 記者:張嘉雯
計算BMI方法是:體重(公斤)/身高(平方米),指數介乎18.5至22.9,代表體重正常;在23至24.9之間,則代表過重;若超過25,則屬於癡肥。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營養研究中心於2002年訪問了800名男性及800名女性,其中在BMI過重的受訪男士中,有26%身體脂肪量正常;而在BMI正常的女性中,則有11%身體脂肪量過高,反映用BMI評估1個人體重是否正常並非完全準確。
減肥每周少於2磅
研究中心經理兼營養師史曼媚表示,研究結果正好反映男女生理構造不同,男性一般較活躍,肌肉較多,而女性則可能因透過節食減肥,引致肌肉流失。史曼媚稱,1個健康男性,身體脂肪量應介乎13%至20%,而女性則在20%至30%之間,建議市民可利用脂肪磅評估自己是否體重。
「食肉減肥法」近年令不少肥人趨之若鶩,這種減肥法主張多吃蛋白質,少吃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但卻很易導致減肥人士體內水份流失;同時會加重腎臟負擔。史曼媚提醒市民,不要單看BMI就決定是否減肥,最重要還是看身體脂肪量是否過量,而一般來說,若每星期減超過5磅,主要流失多是水份與肌肉,因此建議減肥人士最好每星期減少於2磅。
食藥減肥只減肌肉
47歲的凌太,自10多年前誕下嬰兒後體重直線上升,最高峯時達109公斤(約240磅),BMI高達42.6。眼見體重暴增,喜歡打邊爐、1日飲5、6支大啤的凌太一度選擇食藥減肥,雖然在3個月內減了30磅,但只減少水份及肌肉,脂肪量卻絲毫不減,並且經常出現口乾及失眠,最後向中大求助,經歷了15個月該中心的度身定做減磅計劃後,她的脂肪量終於大幅減少,肌肉也增加2.5公斤(5.5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