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隨着環境及食物衞生改善,本港過去30年的寄生蟲病發個案大幅減少約8成。但從進食未熟淡水魚惹上的肝吸蟲從未減少,而會在體內世代相傳的糞類圓線蟲的比例更飆升數倍。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指出,瑪麗醫院的腸道化驗樣本顯示,70至73年其間每年有4,650至5,999個腸道樣本,當中22%至30%證實是腸道寄生蟲;但至02/03年,只發現5.5%共242宗為寄生蟲個案。
可致膽管炎
以往因接觸泥土或進食不潔食物所致的蛔蟲、鞭蟲及鈎蟲的病例愈來愈少,但華支睪吸蟲(屬肝吸蟲的一種)比例卻一直佔總數六成,感染後可致膽管炎及膽管癌。
另外,因接觸泥土讓幼蟲鑽入皮膚後長期寄生的糞類圓線蟲的比率,由七十年代的不足1%上升至近年的4.1%,估計是數十年前的感染個案至今因年老病發。黃世賢稱,曾有一名長者進食類固醇後,糞類圓線蟲大量繁殖並把腸道內的大腸桿菌一併帶入病人血內,導致腦膜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