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試難出題為由 為通識教育設限<br>教統局點紅點綠 英語教四書五經

公開試難出題為由 為通識教育設限
教統局點紅點綠 英語教四書五經

【本報訊】中學教學語言問題又再引起中文中學與英文中學爭拗,教育統籌局以公開考試出題困難為由,將規定英中必須以英語教授新高中通識教育科,而中中則全用中文教授,屆時英中學生需以英語學習該科的中國文化課題。有教育團體指這方案是「利中抑英」,英中聯會及津貼中學議會已表明反對。 記者:倪清江

中學將於2009年增設通識教育科,由於這科涉獵甚廣,當中涉及中國文化,故所用教學語言一直懸而未決;由於當局未有限制高中所使用的教學語言,教育統籌委員會專責小組的報告提出,可按照不同課題用中文或英語授課,學界以為可由學校自決。

中文中學則以中文授課

教統局官員前日與英中聯會及中中聯會開會商討有關問題,英中聯會主席樓曾瑞昨表示,在會上局方表示難以選定哪個部份用中文教、哪個部份用英語教,而考試及評核局也表明公開試通識科題目會跨越不同單元,故原則上傾向英中必須以英語教授通識,而中中則以中文授課。局方提出由2009/10學年起的4年內,該科的教學語言由學校自決,但2013/14學年起入學的高中一學生,便會被硬性規定以英語或中文上通識科。
樓曾瑞表示,英中聯會反對教統局的規定,「有人意氣用事,唔抵得(英中)……教統局話改就改,我哋都冇符!」他指有關做法有兩大弊端:一是通識科參考書籍以中文書佔絕大多數,英中學生如以英語上課,便要做很多繙譯工作;二是其中1個單元是關於中國文化,學生要以英語認識四書五經、孔子學說及歷史,他認為會很滑稽。

「用英文人名地名古怪」

津貼中學議會持反對態度,主席儲富有重申應由學校自決教學語言。教育評議會副主席曹啟樂認為,目前關於中國國情的英文資料不足,故所有學校應用中文教有關單元,「用英文教,啲人名地名會古怪啲。」他不諱言教統局的方案有利中抑英效果,「對中中學生有利,佢哋用中文會上心啲,但會增加英中學生難度。」
教統局昨拒進一步闡明詳情,只辯稱具體方案未定。中中聯會昨日則發表公開聲明,指英中學生已被評定為適合以英語授課,而英中有優良語言環境,若以中文教通識科,會引起社會質疑英語教學成效;該會又批評過渡期太長,要求少於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