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九廣鐵路公司昨日公布東鐵列車組件出現裂痕的調查報告,調查發現東鐵車底組件焊接差劣,加上36%的路軌不夠平滑,列車駛過時過度震動,導致組件出現裂痕,九鐵正研究向列車組件與路軌製造商追究責任及索償,但立會議員指九鐵絕不能將裂痕事故的責任全部推給製造商而置身事外。 記者:麥志榮
去年12月21日1輛東鐵列車在火炭站發生車底壓縮器鬆脫意外,九鐵維修人員檢查後發現多輛列車及多個車底組件都出現裂痕,但九鐵延遲至今年1月10日才向港府通報,而當時在本報追問下,九鐵才在翌日深夜公布事件。
九鐵行政總裁詹伯樂、新鐵路工程高級總監李鏡權及運輸高級總監李殷泰昨在記者會上稱,東鐵裂痕的其中一個成因是車底組件支架在製造時焊接差劣,調查發現多個組件的焊接位過度打磨變薄、焊接口內部有大量氣孔及焊接溶合不足;而用精密儀器測試又發現,東鐵在98至99年期間更換的一批路軌不夠平滑,路軌頂有1毫米的波紋,當列車以時速70至90公里行駛時,會出現過度震動,車底組件支架承受壓力超出設計基準2倍,這些有問題路軌佔36%,兩者相加就令組件的壽命縮短15至20年。
據了解,東鐵列車的製造商為Alstom,組件製造商則包括GEC及Westinghouse,而路軌則來自四川生產商。
當年驗收列車未細看
他們解釋,九鐵當年驗收列車時只會檢查主要部份,其餘一萬數千個組件無可能逐一檢查,而車廠的維修指引亦無要求檢查組件焊接位,所以一直未有發現焊接差劣問題,至於路軌的波紋問題,當年技術上難以測量到,路軌波紋的國際安全標準亦要到04年才定出。
他們又稱,九鐵會在1年半內進行改善措施,包括更換有問題路軌、加強懸掛系統及組件支架等,但車底尼龍索帶仍會暫時保留,而由於裂痕證實與列車自動操作系統無關,東鐵正試行恢復自動操作。
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工程師盧覺強認為,路軌有波紋應是製造商有問題,但九鐵驗收程序亦可能有漏洞,應加強驗收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