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強
近月到過澳門的朋友,都告訴我澳門市面如何繁榮,在街上截不到「的士」,上餐廳吃飯要「排長龍」等位;多得何厚鏵及祖國自由行,市面一片歌舞昇平。不料,一次五一勞動節的遊行和嚴重警民衝突,就把神話戳破。
階級矛盾浮現
不錯,在開放賭權及自由行的「福澤」下,零售業和服務業確能受惠,從業員收入大增,大學畢業生不擔心找不到工作。但一些四、五十歲的基層工人,面對黑工和輸入外勞的競爭,在經濟泡沫中,完全分享不到絲毫好處,因此他們的怨氣也最深。
今天香港也是股市樓市飛升,公司出現爭相挖角的勢頭,中產階級「荷包腫脹」,曾蔭權的民望也上升至七十多點的新高,但這是否代表所有人都受惠於這個經濟泡沫,社會十分和諧呢?澳門的經驗對我們不無啟示。
九十年代,因為「六四」情結及港人對九七回歸的恐懼,香港社會的矛盾主要是中港矛盾,其他矛盾暫被掩蓋;但九七後,隨着中港慢慢融合,中港矛盾逐漸被淡化,於是其他矛盾便開始浮現。再加上金融風暴後,經濟條件迅速惡化,階級矛盾變得突出。加稅、削減綜援、公屋的租金問題、近日領匯上市問題,都令中產和基層市民尖銳對立。
出現基層組織
如果建造業是澳門一個炸彈的話,那麼我認為公屋社區就是本港的火藥桶,尤其在領匯上市後。有錢認購領匯股票的中產階級,無不賺了大錢,皆大歡喜,但當領匯股價飛升高踞不下時,豈會不講求盈利要有高回報?最近,領匯管轄的天水圍頌富街市加租,商戶接獲的通知平均加幅達兩成,部份加幅更高達五成二。商戶被加租,最終會轉嫁到公屋居民身上,而很多踏入暮年的公屋居民,當日沒有錢認購領匯,也不能在近日股市樓市的經濟泡沫中賺到半分錢。因此,社會矛盾或會變得十分尖銳。
七十年代,香港的第一代社運領袖很多都是以公屋問題抗爭起家的,如今領匯上市,或會成為政府最好的「政治人才培訓計劃」。近年,「捍衞基層住屋權益大聯盟」,成為了社運界風頭最盛的新星,行動也漸有激進化的傾向。在五一勞動節當日,香港也有一個標榜為基層和弱勢社群請命的政治組織,名為社會民主連線。
在歐洲,社會民主黨一直被視為改良主義路線的政黨,素來被一些在政治光譜中更為左傾的政黨如共產黨輕視,覺得它們太溫和,太妥協。但諷刺的是,在香港,新近成立的社民連,卻被視為洪水猛獸。
與主流派合作
社民黨贊成以選舉和議會道路,而非暴力和革命路線來實現社會主義的理想,促進社會平等,為基層和弱勢社群請命,扭轉社會的不義,節制資本,防止過於暴虐。社民黨的政綱主要包括福利主義、社會資源再分配(如累進及高所得稅)、節制資本(最低工資、工人集體談判權、甚至把企業國有化)等。
港人最熟悉的社民黨,就是年初在大選中被擊敗、施羅德所領導的德國社民黨,但其實在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瑞典、丹麥、奧地利、比利時等國家,都有這類政黨。
香港的主流派民主政黨,如民主黨及公民黨,都有很重的中產包袱,向來與前述的激進基層組織保持距離。新成立的社民連的領導,卻與後者一直保持合作關係,往後兩者會否進一步整合滙流,將是影響香港政治生態的一個重要因素。
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