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炒股票,在筆者眼中並不是問題,大部份資金有限,就算輸光也不難日後東山再起,小部份富家子有家人支持,更加不用外人愁。其實香港社會文化太過事事關心,年輕人冒險以至犯錯,都是成長的必經階段,過份保護,反而日後沒有競爭力。
應該關注的,是他們的前路。筆者相當慶幸出道早,遲一個猴年出世,肯定路途更加難走。有好幾個大學生曾向筆者表示想入行,但苦無機會,尤其是所修科目並非經濟及管理相關。
金融市場雖然旺,可是投資分析的工作機會,卻會愈來愈少,因為我們正在面對國內年輕才俊的競爭。一個香港畢業生,在語言在人脈網絡,甚至在工作熱忱之上,都及不上一個國內精英。
當中資公司漸成為香港股市主流,中國分析員也會慢慢取代港人,成為主導的聲音。外資大行陸續北移研究部,會是不可擋的趨勢。
機會少更要自強不息,面對這些有挫敗感的年輕人,有時不知好嬲抑或好笑。已經是網絡時代,求職還是靠信靠關係,未能與時並進,難怪沒有成果。至低限度,也要自設網站,將自己的心血發表,希望有緣得到賞識,總好過埋首三幅被介紹自己背景,吹水如何有熱誠有幹勁等廢話的求職信。
很多人仍是很天真,想在工作崗位上邊做邊學。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之下,競爭太大,這種想法根本過時,一定要高速融入工作,作出貢獻,怎會還在問在工作中可以學甚麼。
金融業是香港的主要競爭優勢,但有兩大隱憂,第一是不少工種將由機器逐漸替代,例如網上交易一定會愈來愈普及;第二是不少文書以至分析工作會北移,例如寫分析報告以至招股書等。大學生如何迎接這種挑戰,比他們過早投資或投機,更加值得我們關注。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