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否逐漸「邊沿化」引起爭論,但無可置疑的是,香港的競爭力已開始下降,可惜,我們常常聽到曾蔭權說「強政勵治」、「搞好經濟」,卻不聞政府提出些什麼建議或採取了什麼行動,令香港的競爭力切切實實提高。
「競爭力」是個很多人,特別是商界的政界代表,經常掛在口邊的名詞。每次我們提出最低工資、全民退休、食物標籤等建議,總有人站起來,以這些改善民生的方案會加重商界負擔、而削弱香港的競爭力為理由反對,似乎「改善營商環境」就是減低負擔,就等同提出競爭力。事實上,這種看法,可能正是香港近年競爭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世界經濟論壇《WorldEconomicForum》每年發表《競爭力指數報告》,標榜長年佔最開放經濟榜首的香港,卻不是同時最具競爭力。二○○四年,香港排行第21位,以亞洲城市來說,低於佔第5位的台灣和佔第6位的新加坡;二○○五年更跌了7級,佔第28位,被去年佔第29位的南韓和佔第31位的馬來西亞迎頭趕上及超越。《世界經濟論壇》的編輯解釋,一個重要原因是對於政府是否有所偏袒及官僚主義的傾向的關注日益嚴重。換句話說,一個地區的競爭力的決定因素,與那個地方的政府作風是否公正、社會制度是否穩定健全等有關。例如印度,就因缺乏任何退休福利或保障制度而競爭力大受影響。
在全球一體化趨勢之下,競爭力已不是「價低者得」那麼簡單,改善生活環境和社會制度才是關鍵,特別政府必須面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