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港台要抓大方向 - 陶傑

審計港台要抓大方向 - 陶傑

審計署整肅港台,發表報告,批判廣播處長汽車夜泊葵涌、港台司機凌晨買報紙、春茗六次等雞毛蒜皮的種種「浪費公帑」罪行,反而曲線證明港台並無重大的「浪費」。老毛當年罵周恩來:「大事不討論,小事天天送」。審計署暗中同情港台,此中有鬼。
審計署如果想「打大老虎」,質疑港台一些高欣賞指數、高品味節目為何製作成本龐大,反倒是個可鑽的空子。一齣戲製作成本,與藝術效果相比,往往充滿爭議。如荷李活鉅片「鐵達尼號」,當初預算製作成本三億美元,後來追加到五億,最後因拍大船沉沒的水缸模型,嚴重超支到六億。導演把自己薪金也貼進去,最後全球狂收十五六億,雖然激賺了十億,但由於太過犯險,導演占士金馬倫拍攝時情緒狂躁,不受監製規管,結果一片功成,大將骨枯,狂賺了又如何?從此沒有人敢找這位大師拍片。
這就是檢定一家影視機構有沒有浪費的專業眼光。早年港台導演許鞍華、方育平等開拍「獅子山下」,如果有一個審計署的低級文員跟場「監察」指點,去元洲仔拍外景,拿着一個計算機,點算該買幾多個飯盒,編導遇到「陀地」時,要馬上掏腰包給錢,審計署的文員又大叫「咪住」,堅持要先填表「申報」,恐怕新界長毛飛早就把港台編導與審計署文員一起綑綁在一棵大榕樹上,各賞兩巴掌,再往嘴巴裏塞一團乾牛屎,攝影機被「陀地」砸爛,回來要填表「申報」,是該花多少錢補購,以及各人之湯藥費。

審計人員沒有在製作成本方面深入核查,因為審計署對影視製作沒有認識。例如一部《斷背山》,仔細看片尾的幕後製作人員名單,單開貨車的司機已經有十來個。如由特區政府的審查人員審查,一定會追問:為甚麼不租用一兩架大貨車,僱用一兩個司機,而租十多架貨車呢?答案是:拍《斷背山》的加拿大的阿爾拔他省森林,山嶺地區,離高速公路主幹線遙遠,必須走羊腸小徑,拍攝器材繁重,燈光攝影道具茶水顛簸在崎嶇山路上,只能分乘十多輛小車。
《斷背山》成本八千萬美金,如果是華語片投資,最多二百萬,請問如何審計?荷李活電影工業大國得以成功,因賬目由富有國際和藝術視野的專業製片來審計,而不是特區這類小眉小眼數字小官僚。這樣的報告交給李安,叫他來「回應」,相信這位憑刻畫美國牛仔善鑽羊腸小道的戀情故事而榮獲金像獎的「華人之光」導演,一定會冷笑,把審計署這種報告書丟進廢紙簍。
審計港台,最有效是從荷李活聘請專業製片來做,由白人審計,就像請詹伯樂回來管九鐵一樣,自然四方服眾。特府官員連教育改革,也搞了一份「哈佛報告書」,審計港台,有一份「比華利山報告書」。自然省卻一番中國小農風格的公審喧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