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現今大學生不只讀書,更懂投資賺錢。一項調查顯示,約30%受訪大專生曾參與投資,當中16.1%有買股票,他們最愛買國企股,85%在股市有斬獲,有的更賺得2萬元以上。他們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自己儲蓄或兼職收入,也有15.4%是政府的大專生貸款。
資金多來自儲蓄
浸會大學於今年4月訪問了403名大專生,了解他們的投資習慣及對投資的認識。調查發現,大專生除了擁有銀行存款外,有29.3%曾參與投資積金;股票投資及外滙買賣分別有16.1%及4.7%,更有0.7%曾參與物業買賣。在投資股票的大專生中,有59.6%曾購買國企股,其次是藍籌股及金融股,分別有44.6%及24.6%。投資原因主要為資本增值,佔84.6%;投機的亦有27.7%。
調查又顯示,資金主要來自自己儲蓄或收入,有80%;33.8%則來自父母,但最令人託異的是15.4%的資金來自政府大專生貸款。有27.7%受訪者投資金額為5,000元以下;亦有6.2%達15,000至2萬元。另外,8成半參與股票買賣的大專生曾經賺錢,63.6%賺得5,000元以下,賺2萬元以上的亦有3.6%。
須加強理財認識
浸大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表示,不少學生兼職及做暑期工,因此投資強積金不足為奇,只要投資金額不大,學生可從投資中學會承擔風險,不過,他亦指出,普遍大專生認為自己對股票及基金投資認識不足夠,但卻有近3成的學生有強積金投資,大學方面有必要加強大專生理財及投資方面的認識,「免得佢地俾第三者或投資顧問呃。」
浸大財務及決策學系二年級學生陳婉珊指出,實戰投資是學習的好機會,「課本內容未必實際」,她於半年前與家人集資購買股票,「自己拎1至2萬,既然擺係銀行,收息都唔太高,買股票為資本增值仲實際」,她又說,喜歡購買國企新股,「新股賺錢能力高啲,但唔係成日抽到」,主要靠看財經新聞及與家人討論加深對持有股票的認識,現在已賺得數千元。另一學生伍珮珊亦表示,1年多前「攞自己補習、儲蓄嘅錢」購買藍籌如和黃、滙豐等作長線投資,「賺咗千幾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