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社會人士討論勞工問題或多或少都牽涉點個人情感的因素在內,亦無可避免地忽略了理性的事實,所以《蘋果批》希望透過分析澳門的勞工市場,讓大家可以冷靜地看一個地區的就業問題。
勞工問題討論最不理性的一點,就是將勞動力人為地劃分「本地」和「外地」。事實上,澳門只不過是個49萬人口的小城市,跟香港的葵青區人口相若。假若有一天葵青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區,而這個區的行政機關以保障葵青區選民就業機會為名,拒絕香港其他區域的市民到葵青區工作,惡果不言而喻。
澳門唯一優勝於拱北關閘外的珠海之處,是賭權開放帶來旅遊業的興旺。客觀地看沒有人會知道,這種政策主導的經濟興盛可以維持多久。若澳門能有效吸納外地的勞動力去填補這個因經濟急速增長而造成的人力短缺,就算日後出現經濟衰退有關職位不再存在,這些流動人口亦自然會回到祖家,亦不會對澳門這個細小而脆弱的經濟體系造成長遠的傷害。相反,在一個封閉性的勞工市場下,一旦遇上經濟衰退或任何形式的急速轉型,到時澳門特區居民將會面對的種種社會和經濟問題,定必會加倍嚴峻。開放型的市場避免勞工過份地集中在個別難以長期興旺的行業,亦確保了市場可以在最小震盪下轉型。
現在澳門博彩業異常興旺,而薪酬增幅亦是眾多行業之冠,從事博彩業的收入甚至不少於專業職業人士。事實上,不少博彩業職位都不需要高等學歷員工,試問這種情況下又有誰會願意花心機時間去讀。短期內雖然博彩業吸納了不少勞動力,可是一旦有外來因素令澳門失去博彩業的領導地位,更加要為這批博彩業員工面對轉型的挑戰,對一個人口只得幾十萬的小城市這種局面絕對可以算是極大的危機。
另一方面,澳門因博彩業的急速發展帶旺了建造業。澳門的建築工人大吐苦水,指「黑工」掠奪了他們的權益。可是其實建造業工人的薪酬由2004年第一季至今平均增加了27%,而個別工種如紮鐵工的日薪更高達596元,反映了建築業人力需求的不斷上升,就業人數亦大幅上升49.4%。事實上,外地工人並沒有壓低建築業工人的薪酬水平,更加沒有搶走了澳門人的飯碗。
從長遠的發展來看,以澳門現在的經濟環境來看,不開放勞工市場最終只會令澳門特區居民難以面對未來的經濟轉型,而這種過份依賴個別產業的經濟模式,更加會滋生政策既得利益者,左右澳門未來的政策方向,令澳門更加向博彩業傾側,在這種循環之下,澳門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出路又會如何呢?
事實上香港亦曾經歷過澳門的階段。七十年代末期有不少政策上的既得利益者仍堅持要香港走工業一途,跟他們同聲同氣的就有一班民間抗拒「外勞」的工會;八九十年代玫瑰園計劃人為地創造了建造業的小陽春和地產行業的泡沫,民間工會繼續抗拒「外勞」。同樣都是工人,但工會卻拒絕讓「外勞」享有一樣的謀生權,犧牲了的不但是所有工人平等就業的機會,亦斷送了一個經濟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