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SigmundFreud)說過:「我的生活平淡無奇,簡單實際。」但他的心理學理論,是留給世人最永恒最寶貴的遺產。本周六是弗洛伊德150歲冥壽,他至今唯一仍然在生的病人憶述:「他救了我一命!」但他,又豈止救了1個人?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於奧地利弗賴堡(Freiberg,現在的捷克)的猶太裔家庭。他早年生活罕為人知,只知他大半生都在鑽研人類精神結構,提出了「潛意識」、「本我、自我、超我」等劃時代概念,創立精神分析學。
弗洛伊德的心理學說,不但讓人更了解自己,亦是瀕臨精神崩潰病人的「心靈雞湯」。他至今唯一仍然在生的病人、現年88歲的瓦爾特(MargaretheWalter),就是活生生的見證。1936年,18歲的瓦爾特被診斷患有「精神病」,父親安排她見弗洛伊德。
瓦爾特憶述,在維也納(Vienna)首次拜訪弗洛伊德,那時他已經80歲,「長有白鬍子,穿上灰色西裝,身體微微俯前。他看來虛弱,但又充滿力量。」弗洛伊德問她叫甚麼名字、在哪裏讀書、有甚麼嗜好、有甚麼抱負……但一一由她的爸爸搶先代答。
唯一在生病人憶真情對話
弗洛伊德禮貌地請她父親離開房間,再與瓦爾特「打開心窗」,「我是最孤獨的女仔,被過份保護、被關起來,但沒有被愛……我的媽媽誕下我時死亡,繼母貪婪無情,爸爸冷漠……我的所有事情都由別人決定。」她又自爆會偷看色情書,每次看到電影接吻場面,爸爸卻不准她看。
這正是弗洛伊德相信的「潛在性慾望的抑壓是精神病的起因」。他鼓勵瓦爾特「提出反抗」,他說:「下次遇到接吻場面,要堅持坐下來看,緊記我的話。」
這次45分鐘真情對話後,瓦爾特逐漸重拾自信,脫離家庭支配,追求自己理想,成為雕刻家。「他救了我一命。」1938年,弗洛伊德為逃避納粹德軍移居英國,翌年9月23日因癌病去世,終年83歲。他的精神分析學至今在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等影響深遠。多得他,弗洛伊德。
英國《每日電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