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shTalk:總冠軍意義更勝MVP

TrashTalk:總冠軍意義更勝MVP

據聞太陽的尼殊蟬聯今季MVP,引起了廣泛爭議。因為其他名落孫山的大熱候選人:騎士的勒邦占士、活塞的比立斯、湖人的拜恩及小馬的奴域斯基,若論個人表現,絕不遜於尼殊;論球隊成績,活塞和小馬更勝太陽。假如說太陽今季在缺少了內線靈魂A史杜達米亞,兼失去了兩員主將昆田李察臣及祖莊遜下;全賴尼殊領導有方,才能奪得太平洋分區盟主,那麼「大帝」一夫當關,領人腳一般的騎士8年來首度躋身季後賽,不是來得更震撼嗎?
究竟MVP的定義是甚麼?「最有價值」有何準則?這個問題根本找不到肯定的答案,因為每季的MVP是由120多名北美體育媒體的專業人士投票選出,結果見仁見智。不過回顧由1955年至去年的50位MVP,他們大多有一個共通特質──最強球隊的領袖!球隊成績為首,個人表現次之。而這現象在近20年中,大概只出現一次例外。

米高佐敦打破常規

1987至88年球季,米高佐敦以聯盟最佳的35平均得分及3.2個偷球,首奪MVP;當年公牛的成績只得50勝32負,東岸名列第3位,聯盟第7,只屬一支中上游球隊。接下來的MVP無不來自聯盟的前列勁旅,不少更屬常規賽盟主。若據此趨勢,今季理應由奪得常規賽戰績64勝18負的活塞「大腦」比立斯當選,正如湖人教練積遜所言:「不要忘記太陽較活塞少勝10場。當一支球隊能夠奪得60勝以上,他們已屬於另一層次。」
奈何活塞5虎實力太平均,比立斯的個人表現自然不如其他候選人突出,難令球迷留下深刻印象。不過比立斯也毋須灰心,協助球隊總冠軍不是較MVP更有意義嗎?
深籃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