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的出路:要對著幹!

港台的出路:要對著幹!

陳惠雲 城市智庫出版部編輯

港台前景何去何從?各家意見紛陳。不管港台將來的管理模式或者資金來源為何,港台要長遠生存,而且還要存在得有價值有尊嚴,唯一的角色定位就是要「對着幹」。
「對着幹」,我是借用四十年前金庸先生的話。一九六六年的時候,因為要和文化大革命「對着幹」,金庸先生創辦《明報月刊》。

市民信賴 港府寶貴資產

香港曾經經歷一段頗嚴重的信心危機,有一段時間,很多私營化的香港媒體都因為面對九七因素而模糊其政治立場,但屬於港府公營機構的香港電台卻是最受聽眾信賴的電子媒體。據香港中文大學曾經發表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香港電台是最有可信度的電台。而香港電台的第一和第二台,更位列全香港收聽調查的首兩位。公營的電台卻是人民心目中最可信賴的電台,這種信心是港府難能可貴的,也是無可替代的寶貴資產,政府和當前的領導者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點,要珍而重之!
港台之所以在香港市民的心目中具有公信力,是因為港台在節目製作的政策上緊記着它的主人不是政府,而是人民;港台運作的經費不是政府提供的,而是普羅的納稅人、廣大的民眾所提供的,港台要負責的、要服務的對象是香港市民,而不是香港政府。港台將來何去何從,是香港市民的決定,而不是由可量化的經濟效應來決定,也不應該被當權者的行政手段所左右。
而港台要維持它的公信力,要繼續得到市民的支持,就需要堅定不移地和以下的勢力對着幹:

不黨不派 平衡權力鬥爭

一、要和黨派政治和權力鬥爭對着幹。香港之所以可以發展成為一個成功的國際性商業城市,獨特性就在於其政府的實幹,公務員的中立,社會的多元和包容。港台的角色定位,就是要充份提供其非黨派,非集團,非權力操作的「第三空間」,避免從黨派立場和權力鬥爭立場進行「非友即敵」的「二元分化」,要堅守自己不黨、不私的社會責任,發揮監督和約束政府的「第四權」作用。
二、要和盲目的金錢崇拜對着幹。商業社會一直以來都以經濟和金錢掛帥。經濟效益成為商人和老闆們的終極關懷,但一個健康和成熟的公民社會,不能讓商業的權力成為絕對的權力。絕對的商業權力的腐化,將大大扼殺人文價值的存在空間。港台要成為人民的電台,要成為平民大眾和弱勢群體的喉舌,要成為社會核心價值的推廣者,而不是商業利益的附和者。

走向世界 超越地域概念

三、要和狹隘的地方主義對着幹。香港一直都不是一個地方性小城市,而是全世界華人的窗口。在香港社會中所上演的種種劇目,其觀眾往往不只是圍在舞台邊的本土市民,它的觀眾是在遠方,是在那些有華人的他鄉。香港的生命線就在於其思想的自由和國際化的包容。港台要製作的節目,一定要超越狹隘的地域概念,不只以香港為本位,更重要的是能成為跨區域性的媒體。
港台要長遠地,可持續地發展,一定要有「對着幹」的勇氣和精神,要有懷抱區域和國際的視野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