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社會各界均估計今年政府將有大額盈餘,而《蘋果批》亦率先要求政府作出減稅的決定,以確保這次經濟復甦能夠有更大的效果。可惜當時財政司唐英年堅持政府沒有盈餘亦拒絕明確減稅,結果最新公布去年政府有140億元盈餘,是當時估計的41億元的2.4倍。究竟政府是真的估計錯誤,還是根本不願意減稅呢?
財政司的最基本責任,就是好好管理香港公共資源的調配。在開支方面要確保公帑用得其所,不應浪費的就要限制;在收入方面要確保政府有足夠資源去維持運作,但資源仍然要留在社會中,讓市民去充份發揮資源的創造能力。若財政司只顧不斷地為政府歛財,最終只會造就了大政府的環境,斷送香港長遠的可持續管治。
事實上,早在六十年代初,當時的財政司克拉克(ArthurG.Clarke)便提出香港的公共財政傾向低估稅收。原因是香港市場經濟發展往往超出了政府的估計,亦經常帶來額外稅收。今次政府大幅低估了政府收入,雖然唐英年口頭上的解釋跟當年克拉克所提出理由同出一轍,不過從有關的資料看來。唯一可以合理解釋特區政府今年完全不合理的偏差,就是這個政府要以一切手段將資源留在政府裏面,亦反映了政府沒有信心去再一步收緊不必要的開支。
《蘋果批》明白今時今日財政司一職實在不易為,既要面對民粹政客所製造的輿論壓力,甚至乎政府內部的官僚對爭取撥款的不斷苛索,稍為欠缺政治智慧和手段,便惟有以大開庫房來滿足這些既得利益者的需要,我們希望唐英年明白,這種惡性循環之下最終受害的就只有廣大無聲的納稅人。
從種種迹象看來,特區政府已放棄堅持這種「量入為出」的公共理財哲學,取而代之以不斷增加收入來填補永無止境的開支的黑洞。事實上自從八十年代,香港政府已經開始習慣以大規模的開支來換取市民的支持,當時地產有關的收入年年上升,市民都不為意政府其實以犧牲未來長遠的可持續管治來換取一時的太平景象。
回歸後政府民望每況愈下,可是當時的董建華政府並不明白八九十年代的一套已經不再有效,仍然以為大灑公帑可以換來穩定的治權。結果經濟環境一浪低於一浪,政府的開支黑洞卻愈來愈大。到了這個時候,政府要填補這個深淵就惟有再向市民的血汗錢打主意,所以開始放風聲要開徵銷售稅和醫療儲蓄。同時間政府亦將公共財政的所謂危機誇大,製造藉口來將藏於民間的財富轉到政府的戶口。
減稅和經濟好壞根本沒有關係。唐英年錯過了今年減稅的機會,讓庫房再添140億元盈餘,若明年經濟環境繼續造好,他會有勇氣去承諾減稅嗎?若明年經濟環境轉差,他又會有勇氣去以減稅刺激經濟嗎?《蘋果批》希望他明白,資源閒放在庫房中是浪費,亦吸引了各路既得利益者去打庫房的主意。所以趁現在社會對減稅仍然有清晰的訴求,唐英年該早早作出承諾。明年選舉期至,民粹政客個個有如餓狼般看着庫房大門,到時才說要減稅恐怕已經太遲。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