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休息:由姬達逝世回顧統治的謀略手筆 - 陶傑

星期天休息:由姬達逝世回顧統治的謀略手筆 - 陶傑

前布政司姬達爵士逝世,華文傳媒重點報道,姬達是香港的「廉政之父」,是第一任廉政專員。
姬達的能量和成就,其實又豈止於廉政公署。姬達出身皇家空軍,其創立廉政公署的時代,與文官麥理浩配合,麥理浩的新政,由反貪污、居屋計劃、九年免費教育到扶助香港的實業經濟繁榮,全仗姬達這位副手,堪稱文治武功的雙璧。
姬達逝世,沒有多少人回顧香港這一段動盪而振奮人心的歷史,從而參悟英國管理殖民地香港的通盤智慧。一九六七年香港親中陣營掀起暴動,震驚英國政府,暴動被鎮壓之後,英國悄然改變香港政策,改派溫和開明的麥理浩出任港督,在香港推動了一場社會革命,姬達的廉政風暴,首先向殖民地警隊開刀,尤其是向警隊中的英籍警司和高級華探開刀,今日回顧,這場社會革命非同小可,堪稱「麥姬新政」。
麥姬新政,與十九世紀印度的一場殖民地管治的大改革相似。一八五七年,印度軍隊由於宗教紛爭,爆發兵變,印兵屠殺白人婦女,英軍鐵腕平暴,展開慘烈的屠殺。兵變驚動英國朝野,二十年之後自由黨政府上台,首相葛拉斯樂,改派內閣大員李本(LordRipon)來印度出任總督。

葛拉斯樂的自由黨對殖民地人民深表同情,其政黨倡導人權平等。李本的任命,連維多利亞女皇也吃了一驚,寫信給首相質疑如此人選。李本到了印度,發現種族歧視現象嚴重,正是當年印度兵變的主因。李本發現,英國的地區法院,起用的法官雖有英印兩裔,但印度裔的法官無權審訊白人被告的刑事罪案。李本即起用行政局內一個叫做伊拔(Peregrinellbert)的律師議員,草擬法案,倡議司法權平等,印度法官也可以審訊白人。
其時東印度公司的商貿勢力強大。怡和公司的凱瑟克家族率先反對,英國僑民附和,發動抗議潮,並在英國國會也引起尖銳對立。他們認為「一隻豹子不可能改變皮膚的斑點」。一個印度人無論受過多高深的英式教育,永遠不可以融入殖民統治體制,沒有資格凌駕於白人之上成為審判者。
在英國白人的抗議之下,李本終於讓步,答允在印度法官審理白人被告的刑事案時,被告可要求組成陪審團,陪審團至少一半人必須為英美裔。
這樣的紛爭,今日看來當然無聊,當年卻是震撼帝國統治的大事,因為英國工業革命成功,棉花、採礦、煉鋼等工業發達,英國需要印度的資源和勞工,大量工業家在印度開設紡織廠和礦場。英國資本家必須確保印度維持種族主義的階級制度,李本和伊拔這一對領袖,顛覆了英商的利益。
但李本和伊拔同時也看到:正因為英國的機械資本湧入印度,印度本土平民必將興起一個行政技術的知識階層,他們不但成為英國廠商的管理人,在未來幾十年還將參與國家的政治管理,工業革命必將對英國的殖民主義產生巨大的影響,與其等到印度平民拿起武器來革命,倒不如順應潮流,先行懷柔開放,容許本地人上位參政。英國的民主制度,往往出現此等「仁厚的獨裁者」(BenevolentDictator)。

李本以司法審訊的平權改革開始,麥理浩則以打擊警隊的貪污開始;李本在印度有伊拔為助手;麥理浩則起用姬達為輔弼;李本和麥理浩都着眼於百年之後殖民地地位可能出現的大變動而雄圖在胸,未雨綢繆。像李本一樣,當兩千名警員衝擊廉政公署的執行處辦公室之際,麥理浩也讓步了,宣布以一九七七年一月一日為限,以前的貪污案過往不究。英國治下,印度終在一九四七年獨立,以李本埋下種子始,後來的蒙巴頓勳爵收成而終;同理,香港主權交還中國前的代議政制改革,也是以麥理浩的社會改革,姬達的廉政革命始,以彭定康的政改為謝幕,其中縱橫百年,一脈相承。
李本的印度改革,歷史學家認為,雖然動搖了英帝國的利益國本,卻為一百年後殖民地獨立後英聯邦的凝聚力而埋根奠基,李本是一個高瞻遠矚的好總督。
今天,香港人懷念姬達,不應只着眼姬達的廉政功績,而是從帝國夕陽的雄圖宏觀之中領悟大手筆的謀略。
中國政府收回香港,面對世界潮流民主自由的挑戰,並無當日英國管治印度之膽識,因為中國懼怕「顏色革命」,在香港這塊「試驗田」燃薪點火。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對「文明」(Civilization)一詞的定義,是「挑戰與回應挑戰」的過程和抉擇,證諸於英中兩國對權力和統治認知的巨大落差,令人頓悟,歷史大師此一洞見,所言非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