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道說,中共黨總書記胡錦濤曾在一個參觀活動中與一位醫生對談,胡聽了對方的見解後說:「你的建議非常好,我在網上已經看到了。」如果這屬實,也許是中國政治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在一個一黨專政的極權國度裏,平民百姓的意見竟然可以直達黨總書記;這位平民百姓無論是身處內地抑或海外,意見一樣可直達,不再受重重關卡阻撓,這個變革或可改寫共產黨史,應該拜互聯網所賜。
胡總上網看民意
不過,大家也別太樂觀,別說成是甚麼全球化、甚麼「世界是平等的」的美好新世界宣言。無錯,胡總書記的確閱讀過這位醫生的建議,但在黨和國家(兩者分不到)的利益大前提下,權力關係卻是從來沒有改變,互聯網只能令人覺得大家距離拉近了,但實質上鴻溝尚在。
權力關係不能改,但本土文化或特色卻可在媒體全球化下消失殆盡。筆者是擁南躉,當知道南華足球隊下季要降落乙組比賽,感到十分無奈。畢竟,本地的小氣候根本難與全球大氣候抗衡,媒體全球化下世界各地的足球賽事無孔不入,本港足運只是螳臂當車,南華衰落就是一個寫照。
記得二三十年前,香港足運十分興盛,大球場動輒全場爆滿(當時只可容納二萬八千人),而當時同樣有英國和德國足球的電視轉播,英國足總盃及世界盃更有現場直播,但因播放時間始終有限,加上本地尚有數名當打的職業足球明星,香港足運仍站得往。
本地球壇欠人財
不過,隨着國際足運日趨商業化,各國著名球會皆向外發展;兼且各國電訊市場開放,衛星通訊的成本下降,減低了電視直播足球的成本,各國足球的videofeed以多國聯軍之勢空襲香港;此外,本地收費廣播市場也開放,NOW、新電視和有線電視等為國際足球提供了更多的播放渠道,更有整天播放的足球台出現;電視台也知道足球是王牌節目,所以願意以高價把獨家轉播權搶回來;再加上馬會和外圍賭波的推波助瀾,本地足運既欠人氣也欠財力,本地足運又怎能不走下坡。南華向有少林寺之稱,長於培訓青年球員,連本地足球學校也有英國曼聯加入競爭,南華又豈能不歎一句「時不我與」!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