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中國憑「乒乓外交」為中美之間的竹幕打出一道缺口,為兩國建交鋪路;刻下中日關係交惡,日本鷹派的外相麻生太郎前天(周五)提議展開「漫畫外交」攻勢,利用日本漫畫和動畫在全球通俗文化的影響力,俘虜全球各國民眾的心,尤其是中國人的心,言下之意是想借漫畫來軟化中國人對日本的敵意,從而改善兩國關係。不過,中國學者質疑日本「漫畫外交」的如意算盤能否打得響。
麻生前天在東京電玩潮區秋葉原的東京數碼大學演講,建議日本設立「漫畫諾貝爾獎」,鼓勵日本和外國漫畫家創作漫畫,「令他們對日本產生歸屬感」,又建議為有天份日本漫畫家頒發「動畫大使」榮銜,鼓勵他們以榮獲奧斯卡獎的動畫大師宮崎駿為目標,仿效他向外國宣傳日本文化和提升日本的國際形象。
「已抓緊多國年輕人的心」
本身是超級漫畫迷的麻生說,流行文化對公眾的影響力非常之大,日本動漫畫「已抓緊了許多國家年輕人的心,包括中國。這是我們外務省永遠無法做到的事情」,因此日本有必要好好利用這股力量,來贏得中國人的心。
他以美國原是日本宿敵為例,日本人在戰後是如何敵視佔領他們的美國人,美國人就憑着向日本輸出《大力水手》等卡通片,征服了日本人的心,「他們在日本展示的形象中,美國人都是和藹可親和非常強壯的,之前日本人都很鄙視美國人」,藉此說明用「漫畫外交」軟化中國人對日本的敵視並非沒可能的。
學者:民間交流作用有限
麻生指《阿童木》和《多啦A夢》在海外為日本機械人塑造了友善形象,有助提高日本機械人的銷量。他認為,要推動「漫畫外交」甚至「文化外交」,有需要設立1個24小時播放的英語電視頻道,讓不懂日語的外國觀眾了解日本文化。
日本希望以「漫畫外交」為現時低迷的中日關係打出一道缺口,但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認為,麻生口中的「漫畫外交」,其實是民間的文化交流,總體來說是好的,但作用有限。
時殷弘說,中日關係變差,主因是釣魚台主權爭議、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5度不理會中國人民感情去參拜靖國神社,再加上日本右翼政客不斷發表挑釁性言論,火上加油,而倡議「漫畫外交」的麻生太郎也「不光彩」,中日關係變差,「他的責任甚至超過小泉」。他認為,只要這些因素一日存在,中日關係也難望有轉機,單憑漫畫這些民間交流,不足以扭轉局面。
路透社/《日本時報》/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