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伯泰萊病危,評論家開始點閱她一生主演的名作,除了《埃及妖后》,還有一齣舞台劇電影,名叫《靈慾春宵》,原名叫「誰害怕維珍妮亞吳爾芙?」(Who'safraidofVirginiaWoolf?)
這齣喜劇的原作者,是一個美國小說家,名叫艾巴。有一天,他在紐約格林威治的一家酒吧,看見鏡子上有人寫上一句潦草的塗鴉。叫做「誰怕維珍妮亞吳爾芙?」他看着鏡子,陷入了沉思:誰留下如此神秘的句子?其中的涵義是什麼?
吳爾芙是二十世紀初的女小說家,吳爾芙的小說許多都很難讀,因為她採用那時流行的「意識流」方式來寫作,也就是用一枝筆潛鑽進一個角色的心理深層,仿摹他破碎不連貫的潛意識獨白,通過他的眼睛和心理活動來過濾一個外在的世界。
文藝青年多半沉迷過意識流小說,三兩友好,在酒館捲紙煙沙龍吹水,不意識流一下,好像不夠生活欣賞的指數品味。意識流小說不適合市場,因為要讀者不斷猜謎,像一句文字:「茶杯。帆船。孔夫子。電費單。我操他媽。」這是什麼意思?代表了佛洛伊德心理深層的那一種後現代結構主義的潛意識幻覺?投射了哪一類型的意志和表象世界的內在關係?翻了兩頁,讀者就會在內心重複一次這句話最後一截的那四個字—針對的是作者—然後放下了書本。
吳爾芙後來得了抑鬱症,原因是夫妻精神難以溝通,一說是英國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她感到很迷惘,投河自殺。這一段故事,在荷李活電影《此時此刻》裏也講過了。
吳爾芙之死,是死於空想的迷惘,鑽進了人物的意識流之中再也走不出來。「誰害怕吳爾芙?」在鏡子上塗下這句話的是一個哲人:在幻覺之中生存,是很空虛的。此一名句,出現在一家酒吧,酒吧是供人在酒精中追求幻覺的地方。一個長醉的人,感覺到酒醒空虛的痛苦,但他勇敢地決定還是醉下去,這是一種矇矓的準自殺的精神境界,所以他問:誰害怕吳爾芙?給自己壯膽,也為後來者打氣。
鏡子上莫名其妙的一句話成就了一齣話劇,荒謬之中,也很深奧。人生就是這樣,像伊莉莎伯泰萊,她的一生是浸在酒精裏的,如夢似幻,像霧還花,維珍妮亞吳爾芙她一定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