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上市公司若股價遠低於資產淨值(NAV),便會惹人垂涎,收集這間公司的股票,然後在適當時機提出全面收購,入主之後,「拆骨」賣資產賺大錢。一個吸引而合理的概念,故股市時不時會炒NAV,但又有「老行尊」告訴你,炒到NAV,個市已炒完,原因不外兩個。
股價遠低於NAV不等於股價要升,因為股價無規定要反映NAV。其次,買股等人收購該公司,亦只是個夢想,有價值的東西,大股東肯以便宜價出售嗎?「收集加收購」,談何容易?博收購不如博私有化好了。然「私有化」是另一課題,大股東不會單考慮NAV與股價差距。
有些時候,投資者又會炒「賬面值」(BookValue),若股價大幅低於賬面值,亦會有人拿來炒作,當然,大多數是在市場乏炒作概念時出現。
收購銀行多以賬面值的某個倍數作價,故在銀行併購潮,賬面值高而股價低的銀行會成為追捧對象,但還是那句,有價值的東西不會賤價出售。不過,在一般的情況,炒賬面值概念並非炒併購,而是炒公司即使結業也可收回大部份或全部投資本金,這個想法其實不合邏輯,買股是為了賺錢,而非先考慮公司結業時本金有多少保障。
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