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孌童患者專向身穿校服的少女埋手,可能與現今色情文化吹噓的制服誘惑有關。臨床心理學家梁若芊博士昨指出,校服一方面令人有天真、年輕或純真的聯想,近年色情文化更掀起一股制服熱,如護士及女生校服等,她不排除有人因此向穿校服者下手。
梁博士又指出,部份性罪行被告指自己年幼時曾遭人侵犯,他們以此為求情理由。梁質疑既然曾被他人侵犯,他們理應感同身受,為何反而會變成報復般侵犯其他人,梁認為這可能與被告的個人價值觀有關。
社會福利署高級臨床心理學家陳耀基引述數據指出,有三分一男性孌童症患者,年幼時曾遭性侵犯。陳認為每一個人成長時都受童年影響,他們會不自覺地重複幼年經歷,如小時候被人教導要以禮待人,長大後亦復如是。
陳亦指,孌童患者控制慾強,他們選擇以小朋友為下手目標,因他們以為能控制小朋友,相信小朋友不會報警或反抗。而且在孌童患者心目中,兒童代表純潔乾淨。陳又認為,對孌童患者判以監禁,未必能根治他們,他們出獄後多會重蹈覆轍。社署會派人跟進因性侵犯而入獄的被告,教導他們如何改變自己的性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