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沙塵暴的罪魁禍首

中國沙塵暴的罪魁禍首

張華

前幾天,華北地區十四個省市受到今年最嚴重的沙塵暴侵襲,僅北京市,兩天之內已落下逾三十萬噸黃沙,人均二十噸,並且波及日本、台灣等地。這是今年中國的第十次沙塵暴,較去年同期增加近七成。從頻率、影響範圍、風沙的力度來看,中國的沙塵暴問題不斷惡化,而一顆顆從天而降的黃沙,與其說是天災,不如說是人禍。
目前,中國一成八的國土面積是沙漠、戈壁或沙化土地,境內有四個主要的沙塵暴源,分布在內蒙古草原區、內蒙古與陝西和寧夏交界地區、甘肅的河西走廊一帶、新疆的沙漠。這些沙塵暴源區,只有新疆原來就是沙漠或沙化土地,其餘都是因為草場退化、過度放牧和過度耕種造成的。

破壞內蒙古草原

國家林業部官員表示,受氣候變化影響,這幾年北部地區氣溫上升、雨量減少,因而令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加上從蒙古及中亞地區吹過來的風沙,導致沙塵暴問題愈演愈烈。但是,從一個個新沙漠的誕生過程可見,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絕非大自然因素,而是政府政策一手造成的。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陳廣庭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訪問時,已一針見血指出:「整個環境退化的過程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錯誤的政策主導了人的行為。」
內蒙古草原的退化過程,足以說明這種官僚集團的錯誤決策,種下很多惡果。從一九五八年開始,大量漢人和定居在東北、山西等地的蒙古族,在政府主導下被遷移至內蒙古大草原,開墾種田。這波移民潮,在七十年代「上山下鄉」運動時達到高峯。一方面由於人口激增,對肉食的需求大增,另方面內陸地區對羊毛、馬匹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導致草原過度放牧的情況日趨嚴重。

不斷搞形象工程

八十年代以後,大草原實行草場承包制,牧民被迫放棄世代相傳的遊牧方式,改為定點圈養馬牛羊。結果,飼養動物的數量激增,牧民收入增加了,當地經濟好轉了,政府官員也就有了政績,但草場在超負荷之下不斷退化萎縮。到了九十年代中,整個草原差不多已變成荒漠,現在更是一望無際的沙漠。
此外,五十年代,政府在祁連山山區大搞的「融冰化雪」工程,導致冰川急速萎縮,後來又盲目在區推出種糧試驗,令到附近的河流湖泊開始乾涸,現在已變成沙漠。這類人為決策造成生態惡化的例子,多不勝數。二、三十年前因為官僚短視、無知、好大喜功而種下的禍根,今天終於陸續出現後遺症,這是典型的「前人造孽、後人受罪」。
本來,濫用公帑、不顧後果建功立業、打造政績,是官僚的「應用之道」。在民主國家,官僚受到民意代表、獨立輿論的監督,他們為所欲為的代價很大,所以浪費公帑去搞「形象工程」的欲望,往往得到有效遏止,對公眾有重大影響的政策,也會有民意充份討論。這種監督機制,雖然要付出「施政效率低下」的代價,卻避免了官僚濫用公帑,也阻止了長遠而言對公眾有害的政策。

破壞環境換政績

但在中國的體制下,官僚集團擁有不受監督的無上權力,只要有利他們升官、有利他們名留青史,即使政策有嚴重的後遺症,他們也可以打着建設國家、加速經濟發展的旗號,肆意揮霍公帑,任意奴役百姓。過去幾十年,中國的山河大地,正是因為這種決策機制而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
雖然北京最高決策層現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危害性,着手訂定更多有效的環保政策,但很可惜,中國的政治制度暫時不會改變,也就是決策的過程和模式不會改變,官僚集團「以破壞環境去換取政績」的誘因仍然存在。那麼,中國的沙塵暴又怎能治理呢?中國的環境又怎會好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