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對美國短息是否快到頂仍在爭論不休之際,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周四明確表示,利率可能不再調升。另一邊廂,中國宣布加息,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至5.85%,其他各檔次貸款利率也相應調整,行動反映了中國對過熱的經濟加強宏觀調控。中國的經濟措施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即時震盪,因恐怕中國經濟調整最終拖累全球經濟,多國股市均出現下調壓力。
今天,中國經濟變化及政策措施的一舉一動,已成為金融市場的焦點。以3月底人民銀行提出的「藏滙於民」為例,便為美債帶來巨大反應。
部份債商指出,採用外滙管制的中國,8千多億美元的外滙儲備如何投放,取決於國家安排,而人行的管理和投資理念中,保證資金安全是首要要求,美國國庫券擁有AAA的最高評級,自然成為重點吸納對象。
倘若「藏滙於國」最終轉變為「藏滙於民」,相等於市民可大量向國家換取美元等外滙,國家的外滙將會減少,令國家購買美國國債的行為停止,甚至需要出售債券以應付社會需求。
然而,個人行為肯定與國家有所不同。就以香港投資者為例,到底我們誰願意將手上的美元投資於美國國債上呢?一般市民又怎會追求評級達AAA而回報不高的美債?故一旦「藏滙於民」被推行的話,美債必跌無疑。債商或其他基金投資者在措施真正出台之前,必然加快出售債券。
就算新措施需時實行,但這推論也有一定的根據,借機出售債券也是炒家必然的反應。這便是他們對近日「美債下跌、債息上升」的其中一個解釋。
陳鳳翔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助理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