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迪華出生於三十年代的上海,父親是冰塊發行商,她經常請同學吃冰糖水。
當時的大上海喧鬧繁華,潘迪華家住法租界中等房子,對面是優雅高尚法式洋房。與潘迪華父親相熟的一對有錢夫婦,把她認作乾女兒。她記憶中,乾爹住在3層高的中式房子,裏面鋪木地板,大廳擺放中國傢俬,偏廳掛油畫及西洋玩意。潘迪華說,當時上海人崇洋趕潮流,亦中亦西,代步用摩登大房車也用古老黃包車,賣身侍婢以「春夏秋冬」為名,十足巴金筆下的古老時代人物。
隨母來港 與父分離
49年中國政權易手,共產黨兵臨城下,有妻有妾的父親要作出抉擇。潘迪華的母親是正室,也是很傳統的舊式婦女,但她仍然堅強地帶着兩個女兒坐最後航班趕來香港。結果,潘迪華離開了父親、離開了她至愛的上海霞飛路與貝當路。
18歲的潘迪華來到戰後香港,坐電車由東到西來回看一次,簡陋的舊香港當然不能與大上海相比,她想:「有一天,我會回到上海。」半個世紀過後回望當年過客心態,潘迪華笑說這可能是她始終學不好廣東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