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差價收窄不利短炒

理財智慧:差價收窄不利短炒

新一屆港交所的董事選舉,DavidWebb高票連任。DavidWebb的勝出,是有賴基金界的支持,但本地經紀則普遍不喜歡DavidWebb的強硬作風,建議的事情往往有損本地經紀利益,積極推動把股票買賣縮窄,便是一例。
早前,港交所把大價股買賣差價收窄,認為有利股市交投。但小經紀認為,這將不利於短線炒賣的散戶。以往一兩個價位已有水位可走,但價位縮窄之後,這些即日鮮盤便買少見少,影響經紀的收入。
股票買賣差價收窄,原則上是利好基金投資者,因為買賣成本可以降低。問題是,本地經紀行中,又有幾多間公司能夠取得這些基金盤?
DavidWebb競選之時承諾,希望推動第二階段股價收窄的措施,而這方案亦是本地經紀最有意見的,恐怕利益進一步受損。不過,任何措施均有得有失,問題是整體上的得益是否大於損失;而任何政策的更改,亦總有贏家和輸家。
價位收窄,有利股市交投,但是否真的一些缺點也沒有?筆者曾與一些經紀傾談過,他們認為這會某程度上降低股市的透明度,大戶更易贏散戶。

大戶動向更難捕捉

過往買賣差價較闊,以滙控(005)股價為例,每個價位相差五角,那麼為了削減買賣成本,大戶便要把買盤輸入交易終端機,希望以較便宜的價位買入,這樣散戶便可以從大利市機中得知大戶的意向。但價位收窄之後,滙控一個價位只是1角,買高或買低一個價位的分別不太顯著,結果,大戶不把買盤輸入電腦,索性待沽家累積到一定數量便以市價盤掃貨,那麼散戶很易被大利市機版面的買賣盤誤導。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
麥萃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