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污水處理率僅20%

三峽庫區污水處理率僅20%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庫,長江三峽水庫蓄水後的水質問題,一直令專家擔心。因研究三峽庫區水質而獲頒2006年度地球獎的內地專家舒為群披露,蓄水後由於水流速度減緩,水體自淨能力下降,加上庫區內的污水處理率僅20%,庫區周圍3,100萬人口的健康風險值得高度關注。

溫家寶:要解決飲水難

自1998年起,舒為群率團隊開始研究三峽水質,他們發現重慶主城區的嘉陵江及長江水中僅非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就達101種,環境污染已十分嚴重。在46個重點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排名中,重慶排倒數第4,在全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支持系統指數排名中,列倒數第3。
雖然在2003年蓄水前,國家投入了40多億元,在庫區每個縣城都建設至少1座污水處理廠,但目前污水處理率只有20%。
研究結果引起中央重視,本月21日到24日,總理溫家寶到重慶考察時強調,三峽庫區移民的後期扶持工作,應該把解決道路和飲水放在突出位置。庫區應辦好「解決移民行路難、飲水難問題」。
北京《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