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儲備局長伯南克昨晚出席國會聽證會,表示暫不會再加息,意味美國從2004年6月起的加息周期,經15次加息,由1%漸次加至今年3月的4.75%水平,利率已見頂,起碼5%已是行人止步。言論一出,立刻震撼市場,美股急升。
事實上,拉動美國經濟今回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是佔國內生產總值逾7成的消費者開支。如今石油價格升破70美元一桶,蠶食美國人的實質收入,破壞經濟增長的動力。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主席費爾德斯坦(MartinFeldstein)最近一篇文章分析,美國經濟今次復蘇,即使油價同步不斷上升,也沒有影響到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原因,是在預期息率處於低水平下,美國人把樓宇進行再融資,利用低利率取得抵押貸款,用來償還高利率時期的貸款,此舉減少了供樓貸款支出,而且手上還得到可動用的現金,用來支付其他債務、投資或消費。
2003年第4季,整體家庭儲蓄率由1.4%,大幅下跌了2.5%,至2005年第二季的-1.1%。據費爾德斯坦估計,個人儲蓄率急遽下跌所形成的消費開支,約相等於國內生產總值的2.5%,這個消費開支,將經濟增長引擎「點火」。
然而,油價持續升破70美元,加上低利率環境不再,勢必打擊美國人的消費,令經濟增長受制。如今伯南克暗示,利率見頂,實在反映了美國經濟骨子裏的發展。
中國宏觀調控走出第一步
中國人民銀行昨日宣布,從今日起,把金融機構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由現行的5.58%調高至5.85%,存款利率則維持不變。這是中國大陸透過利率手段,作出宏觀經濟調控的第一步。
可以說,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步伐,已突出了過熱風險。由出口和投資推動,國內生產總值在去年增長9.9%的基礎上,再向上攀。今年頭三個月,國內生產總值增幅達10.2%。很明顯,中國經濟露出過熱勢頭。資料顯示,中國的工業、道路及固定資產投資,較去年同期增長27.7%;3月份,廣義貨幣供應量較去年同期增長18.8%,加上龐大的外滙儲備,總額至今達到8751億美元,不久將來,很快便會突破1萬億美元。在西方國家高叫人民幣升值的呼聲中,中國減慢出口,加息推高人民幣滙價,有助壓抑資金流入,因為升值後,對外國投資者而言,中國資產價格上升,中國出口的商品價格優勢,也會相對受到削弱。
為了吸納湧入的外滙,央行只好大量買入,並拋售人民幣,化解人民幣升值壓力,但經濟體系卻因此充斥大量流動現金。由於商業銀行手上有大量現金,急於拆借出去,這樣一來,又會醞釀形成新的投資泡沫、通脹壓力湧現和銀行壞賬風險增加。
如今人民銀行調高貸款利率至5.85%,企圖壓抑借貸意欲。為了避免提高存款利率,引發「熱錢」流入,賭一注央行將重估人民幣滙率,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究竟會採用甚麼行政干預加以補充,市場正虎視眈眈。
爭奪石油資源中國不甘後人
石油價格飛升,令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馬不停蹄,出訪非洲產油國,以求取得未來的穩定供應來源。如今世界石油資源爭奪,外弛內張。中國國內媒體對於胡錦濤訪問非洲,將焦點集中於經濟合作與援助,而非着眼於石油,顯然不希望西方國家對中國爭奪石油資源而大作文章,成為眾矢之的。
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IEA)總裁ClaudeMandil前天警告,如果不進行石油生產的追加投資,提高產能,石油供應將勢必出現緊絀。Mandil估計,全球能源需求到2015年,將比目前增加25%;對石油需求將達到每日9950萬桶(目前約8300萬桶)。新增需求主要來自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和印度等。
目前,中國對石油的需求每日約690萬桶,以每年平均50萬桶的速度增長,到2010年,每日需求將逼近1000萬桶,可見有需要及早未雨綢繆。今次胡錦濤訪問沙地阿拉伯,與該國加強能源合作,據沙地阿美(SaudiAramco)透露,到2010年,該公司將向中國每日輸出100萬桶石油,但只及中國石油消耗的一成。因此,中國的眼光更射向非洲,積極開拓更寬廣的石油供應渠道。
今次胡錦濤訪問非洲產油大國尼日利亞,承諾向尼日利亞投資40億美元基礎設施,以換取該國給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競投四個石油開採許可證的優先權,其中兩個區塊位於尼日利亞三角洲地帶;另兩個位於乍得盆地。
近日,中國海洋石油(中海油),以27億美元,獲得尼日利亞第130號海上石油勘探許可證45%權益,預料油田將於2008年投產。昨日市場傳出,中海油以6.15元的價格,配售25億股,籌集153.75億元,相信是跟這宗大手賣買有關。
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