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談及在「十一.五」的規劃中,國內內需股仍是可以看好,不過,內需股明顯跑輸大市。近日內需股之所以跑輸,導火線是早前永樂(503)在股價急挫逾2成時,數個基金股東仍急於配售舊股套現離場所致。此情況非常鮮見,永樂早前公布的業績雖比去年同期增長55%至2.89億元(人民幣.下同),但3億多淨利潤中竟有約40%來自一次性非經營利潤,扣除稅務及存貨回撥,零售業務幾乎沒有實質增長。另外,國美(493)和蘇寧在長江三角洲快速擴張,對永樂之上海主要市場形成巨大壓力。但我個人認為,十隻手指有長短,即使整個內需行業長遠是看好,當中亦有些市場參與者表現未必跟上其他對手,由於這是個別事件,對整個行業影響其實有限。昨日已跟大家講過,「十一.五」中央政府不是鼓勵國民買多棵菜,而是希望整體生活水平的提升。
中移動跑贏對手可參考
投資者可能有疑問,如果我上述的假設成立,為何其他電器內需股的業績並非如大家想像般「秀麗」?舉例說,國美上月底公布去年淨利只上升2.7%至4.99億元,其中一個原因是去年積極擴張令盈利增長受壓。不過,對於內需股的分析,我着眼的不是現有的盈利,反而是未來的市場佔有率。目前但凡針對消費者市場的生意,都會面對價格競爭,最後可以維持業績的長遠增長,就要靠市場佔有率了。就以國內流動通訊市場為例,ARPU一年比一年低,但為何中移動(941)仍可跑贏對手,盈利繼續增長?主因亦是市場佔有率夠大。目前,當大家都看好未來內需市場時,我相信短期的整合仍會持續,只要捱過這段時間,最終仍在市場的,有可能成為大贏家,投資者要有耐性去等。
永樂事件,投資者或會覺得有人看淡行業前景,但同時亦有人看好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好像近日國美引入國際基金華平為策略性股東,以及國美將收購大股東另外的35%家電零售權益,大股東變相持有逾68%的股權,那麼,是否代表有人看淡之餘,亦有人看好呢?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