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綠色諾貝爾獎」的美國戈德曼環境獎(GoldmanEnvironmentPrize),日前公布今年6位得獎者,內地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流域」主任于曉剛,因開創流域管理方面的研究而獲獎,成為亞洲今年唯一得主。
該獎始創人戈德曼稱讚︰「于曉剛的努力,促使政府最終同意給因修水壩而失去家園的村民追加賠償。他更一直說服當局應對主要大壩項目所產生的社會衝擊進行評估。」
電站佔家園 村民要撿垃圾
中共雖以工、農、兵起家,並號稱代表了他們的利益,但在近20多年飛速的經濟、工業發展下,農民已淪為絕大多數的弱勢群體。2001年,于曉剛在雲南瀾滄江邊的榜樣電站──漫灣水電站考察時,駭然發現這個號稱「投資最省」、「效益最高」的電站,竟將其巨大利益建築在對當地移民補償最少、扶持最少的痛苦上。住在附近的200多名村民,一半以上要靠拾垃圾維生。事件激發于曉剛開始關注重大水壩工程下移民賠償的問題。
「綠色流域」 研究水壩影響
于曉剛批評當局只保護既得利益者而忽視一般民眾的權益︰「我國的許多政策都體現了精英取向,而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則是在財政有餘力的情況下,才會做低度投入。你撕破了人家衣服,打個補丁叫『補償』;撕破人家衣服,就應去買一件同等價值的賠給人家,這樣才叫做『賠償』。」
今年55歲的于曉剛,修讀過中國文學史,後在泰國亞洲理工學院獲得自然資源管理和規劃碩士學位、及流域管理規劃博士學位,現為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流域」主任。他花了多年時間建立流域管理計劃,研究水壩對社會產生的影響。
于曉剛說︰「我們不是一味反對大壩,而是強調建設大壩要有規則,要有民眾和非政府組織的參與。」
戈德曼環境獎由美國戈德曼夫婦於1990年設立,授予那些持久致力於保護自然環境、為環境公正而努力的人士。 中國專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