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開始打反美圍堵戰

北京開始打反美圍堵戰

林和立

期待已久的胡錦濤布殊高峯會沒有任何實質的突破,但胡總匆匆訪美四天,卻彰顯了中國外交、尤其是對美政策的一大跨躍:北京局部但明確地,修訂了鄧小平自天安門事件之後奠定的中美策略:「增加合作、避免麻煩。」代之而起的是胡總強勢得帶點霸道的「合作與交鋒並重」!

老鄧的所謂八字對美方針,意思明顯不過:中國國力還嫩,和老美正面衝突,只會浪費彈藥並加劇華盛頓的反華圍堵政策;而且美國市場太重要,中國暫時只適宜避重就輕,強調合作而避免不必要的鬥爭。之後素有「親美」傾向的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基本上奉行老鄧的規條。

重大問題不作讓步

胡總自○四年九月當了軍委主席後,除了揚棄老鄧「韜光養晦、永不當頭」的外事方針外,還把鄧與江推行的「柔性」對美政策改為:「有好處則合作;但假如強硬外交攻勢奏效的話,不必害怕跟老美對着幹。」
表面上,北京在胡布高峯會前似乎功課做足:中方買了一百六十二億美元的貨物;國務院公布了新的打擊盜版法規。胡的外事班子雖然不滿小布殊始終不公認這次是「國事訪問」,還是接受了包括傳統白宮晚宴欠奉的「縮水」禮儀安排。但在個多小時的高峯會上,胡總的態度比起他以往七、八次與布殊交手時都要硬。總的來說,胡在重大問題上,沒作絲毫讓步。

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在人民幣幣值方面,中方只重申「有步驟地」、根據中國發展需要來逐步市場化滙率;至於美國號稱中國巧取豪奪的二千億美元順差,胡則強調問題源於華盛頓不賣高新技術與器材給中國。而最令布殊失望的是,雖然美方強烈要求中方在核武問題上,向北韓與伊朗加大壓力,但胡總給美國高層的印象是北京只會「拖得就拖」。
猶有甚者,中方還發放了更強硬的資訊:就是假如美方在台灣和貿易問題上,製造更大「麻煩」的話,北京絕對有能耐在北韓與伊朗等「準戰場」,擴大已在伊拉克泥足深陷的「新美帝」的困境。
月初,胡總分別派軍委副主席曹剛川與外交部特使崔天凱,到平壤與德黑蘭斡旋。一方面胡是向美國表示,北京正履行作為大國應盡的維持世界和平的責任;同樣重要的是,北京在向老美顯示實力,說明國力正在飆升的中國在北韓、伊朗、甚至中東與非洲不少地區的影響力,已超越自九一一後慢慢走下坡的美國。
的確,胡總的「治美方略」最突出的地方,正是「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北京自五十年代以來,千方百計從預防角度抵抗華盛頓的所謂反華圍堵陰謀。自去年開始,北京的黨、政、軍部門開始戰略性反擊。就近曹剛川與總理溫家寶分別出訪南韓與澳洲,目的之一,就是說服首爾與堪培拉不要無條件,甚至盲目地跟從美國的對華政策。

胡的「環球五國騷」

從宏觀角度研究胡近年的「主席外交」,可更明顯地看到,中國已準備全方位出擊:整個世界是一盤棋,雖然美國目下可稱得上是巨無霸棋子,但北京似乎已有實力開始打「反美圍堵戰」。
二○○四年胡總乘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元首論壇之便,直接在處於美國勢力範圍中的巴西、阿根廷、智利與古巴提升中國影響力。去年九月,胡在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及與布殊舉行「準峯會」時,更順道訪問美國的「前後院」,即加拿大與墨西哥。再看看胡這次「環球五國騷」:在耶魯大學發表演講後,胡馬上飛到大西洋彼岸的沙地阿拉伯、摩洛哥、尼日利亞與肯雅。
不要忘記,雖然胡總在美國政商界演講中,強調北京「和平外交」的重點是「雙贏」與「和合」;但大國間短兵相接,很多時是「零和遊戲」。北京一旦成功慫恿美國的「傳統盟友」或友邦如南韓、澳洲、沙地阿拉伯和尼日利亞等多留一點空間、多賣一些原油、多給一分面子給中國的話,結果往往就是「新美帝霸權」的逐步削弱。胡總似乎對操控這盤新世界棋局頗具信心,不然他怎會如此大方地把國粹《孫子兵法》也送給「牛仔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