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大中 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
胡錦濤訪美,甚麼都無所謂,最重要的是要盡面子。於是行前壓迫美國宣布是「國是訪問」,要二十一響禮砲,要布殊開口說「反對台獨」。可是,美國偏偏不鬆口說國是訪問,二十響禮砲據在場的人說只響了十九響。
至於台獨,布殊只說「不支持台獨」。好,你不給老子面子,老子自己給,於是一陣臉上貼金,公開硬說是自己「國是訪問」,有二十一響禮砲,老胡還自欺欺人地宣稱布殊是說「反對台獨」。難堪啊。
阿Q的精神勝利法
要面子是漢人的惡習,不但是形式主義,還是自卑與虛榮的混合產物,只會貽笑大方。
台灣的陳水扁總統也想要面子,但是在民主機制下,反對黨天天出他洋相,加上中國到處孤立封鎖台灣,扁能要到裏子就不錯了,還夢想要面子嗎?甚麼面子都要不到啊。
反倒是中國成了暴發戶,第一個願望就是要人家給足它面子。這本是暴發戶的特性,自卑轉換成自大,無足為奇,只不過讓人暗中取笑罷了。
魯迅老早譏諷過死要面子的形式主義,也就是著名的阿Q。阿Q的精神勝利法就是自己給自己面子。阿Q和王鬍做了一次虱子比賽,看誰身上虱子多。他脫下破夾襖,翻檢了許多工夫,只捉到三、四隻。這本來是好事,證明他比較衞生,可是阿Q卻感到失望與不平,認為身上虱子竟沒有王鬍多,不如王鬍大,是大失體統,便與王鬍口角、打架,被碰了五下頭,成為阿Q「生平第一件屈辱」。連比虱子都要面子,何苦來哉。
《雪濤小說》裏有則故事。某位到南方做官的北方人,從未見過菱角。有次在席上吃菱角,竟連殼一起吞下。有人說:「吃菱角要剝殼。」那人卻掩飾自己的無知,說:「我不是不知道,連殼吞可以清火退熱。」別人又問:「你們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他回答:「前山後山,甚麼地方沒有?」
江澤民同樣愛面子
老胡訪美,下屬拚命替他要面子,很多要面子的蠢事,其實是下屬拍馬弄出來的。中國流傳一則笑話,是針對死要面子的江澤民同志的。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江澤民親自去港主持典禮。北京黨支書找來大畫家要他畫一張「江澤民在香港」,比照當年著名的「毛主席去安源」,表現江在港接受萬民歡呼的盛況,獻給愛面子的江來拍馬屁。大畫家拒絕,書記恐嚇說不畫就北大荒勞改,畫家無奈只好答應。一周後交出作品。書記一看很不高興,說:「這是北京天安門啊,不是香港嘛!」指着天安門前一對相擁親嘴的老男老女說:「這倆是誰?」畫家說:「男的是李鵬同志,女的是江澤民同志的愛人。」書記大怒,厲聲問說:「那江澤民同志在哪裏?」畫家說:「江澤民同志在香港啊」。
走上形式主義的路
過度要面子就會走上形式主義的路,結果反而是有損面子。中國傳統政治文化過度要面子,以致失節事小,面子事大,人人以維護長官和自己的面子為職志,阻擋了改進缺點的機會。滿清末年慈禧等老頑固死要面子的結果還不夠可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