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講到在近期來港上市的新股中,愈來愈多市值龐大的巨無霸級國企股,正如去年公開招股的建設銀行(939),其集資額列入(當時)全球10大集資額新股之列。一連串市值龐大的新股逐步進入本港股市,根據港交所(388)本年第一季的資料顯示,在50大市值港股中,近期便多了建行、交行(3328)、神華(1088)等新來者,它們的市值基本上蓋過不少本地的老牌藍籌股。
隨着日後愈來愈多巨無霸國企股來港上市,相信在市值排位上,將會迫使不少本地的藍籌股靠邊站,即使本港不是「邊緣化」,但不少本港的藍籌股,其市值排位已「邊緣化」,將會逐步逼近50大市值下限之邊緣。
在歐美的成熟股票市場,它們大多是由數十隻核心大市值的藍籌股主導整個市況,很少會突然出現多隻重磅新股打入這些大藍籌的核心範圍,甚至反過來主導大市。
本地藍籌排位下滑
日前跟一些熟悉恒指成份股的朋友閒談,他們幽默地指出,現時仍是「正室」的本地藍籌股,隨着稍後恒指成份「可能」加入國企股,則相信會是內地來的「二奶」會進一步「坐正」,原本是「大婆」的本地藍籌股,惟有無奈地靠邊站了。雖然是說笑,但聽起來亦有些酸溜溜的感覺,不知這是否恒指遲遲不加入國企股的背後原因?
另一方面,正如昨日本欄所講:「揀新股大隻有着數」,綜觀過去數年新股上市後之表現,筆者察覺,不少市值龐大而同時處於其行業之領導地位的新股,即使認購時獲分配不多,但在股份上市後於市場吸納,基本上整體回報也不俗,唯一條件就是不宜以高過招股價的50%來吸納,因為即使買到,但最終回報(大約持有6個月)也不多,無謂浪費時間。
最後,筆者察覺,市值龐大的新股,其最終「平均」回報,雖然不及市值較細的新股,但差距並不太大,反而在安全性方面,市值大的新股卻遠遠高於市值細的新股。故在平衡風險與回報時,則市值大的新股值博率較高。出現此情況,相信是機構投資者及基金經理吸納所致。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