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捷生雜文:魚和牛排,不可兼得

孔捷生雜文:魚和牛排,不可兼得

自西元一七九三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國特使馬戈爾尼伯爵訪華悻然而歸,禮儀之爭便貫穿着整部華夷邦交史。胡錦濤是次訪美不甚成功,亦始於禮儀風波,足見這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
當年的跪叩之爭,一如今日之「國事訪問」暨「國宴」之爭,都是文化衝突為表,價值衝突為裏。大清朝看去是維繫中央帝國的威儀,實質卻是「朝貢體系」對「自由貿易」的碰撞。胡錦濤承祧大統後正式訪美,中方要足「全套」,乃係不絕如縷之天朝思維使然。
然而,少讀詩書的布殊總統確實有失儀之處,竟沒有徵詢漢學專家的意見。其實布胡峯會關鍵一環在於「吃」,而不在其他。若然吃得暢快,喝的投契,那麼再多一百個踢館鬧場的「大喊十」來搗亂,也無礙中美友誼。
原來,華夏「天地之大法」的文獻《尚書》已列出「食為政首」;至於《禮記》也有明示:「酒食所以合歡也」。要建立戰略夥伴關係,沒有美酒佳餚,如何合歡?故此不但要筵開百席,場面氣派,還要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布殊原先要請小胡去德州農場吃烤肉,便是大失策。美式烤肉就是一塊牛排,輔之以土豆或玉米,簡單之至。蓋因在基督教文化,饕餮貪吃是一種罪過,甚至要下地獄。
布殊之偏執,還在於在小胡謝絕烤肉後,便自作聰明地在白宮的「工作午餐」裏剔除肉類,而改為奶油粟米濃湯、鍋貼、香烤海鮮蘑菇。鑑於白宮「御廚」為氣味污染計而禁用大蒜,菜餚之難吃自不消說。錢鍾書《吃飯》一文,揭示吾族我姓之吃飯,味道為至尊價值,「舌頭代替了腸胃,作為最後最高的裁判。」這正是中美關係起伏跌宕的梗阻所在。無怪乎,胡錦濤淺嘗過惡劣的美式口味,便堅稱不會「照搬」西方的政治體制了。

然而美夷儘管味覺失調,思覺卻並不遲鈍。他們深知小胡代表的是一個全世界最大的非民選政府,如果布殊低眉順眼百般恭迎,他就別想在白宮混下去了。所謂魚和牛排,不可兼得。即便是比爾.蓋茨的家宴,兩道主菜為當地特產黃洋葱配牛排或阿拉斯加大比目魚配太平洋大蝦,胡錦濤也只能二選其一。說白了,北京不能既要商機合同、貿易順差、高科技……又要保留「中國特色」的威權主義政體。
說起來,當年英夷馬戈爾尼伯爵本是應承了三跪九叩之禮的,條件是兩國建立平等邦交,大清增開通商口岸,且在廣州允許自由貿易;而將來中國使節到英國也對女王行此禮。在「邦交」即是「朝貢」的中國皇帝看來,則為匪夷所思!故此跪叩之禮僅為外在符號,兩種文明體系不能共存共榮乃命定之數。
且說「國宴」很是煩人,主人須站樁於大門口與每一來賓握手寒暄,動輒過一二百人!布殊確乎厭倦繁文縟節,但捷克元首訪美,從恭迎儀式到盛大國宴,布殊卻又不嫌其煩了。莫非小國捷克比美中關係還重要?正所謂:人情看冷暖,世面逐高低。誰叫那位國賓不是胡錦濤,而是哈維爾呢。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