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最近就全球經濟失衡發表了一份聲明,希望世界各國能夠合作,否則經濟失衡的情況會愈來愈嚴重。
國際貨幣基金會的聲明表示,美國作為全球的經濟大國,必須增加個人儲蓄。美國個人的支出往往大過收入,要依靠借貸度日,如果金融體系受到衝擊,那麼對於經濟發展會極為不利。至於高貿易盈餘的國家包括中國及那些產油國,亦有責任改善貿易不平衡,特別是中國要加強滙率的彈性。對於歐洲及日本而言,便要刺激內部的需求,增加GDP之中消費部份的比重,不要太過依賴出口貿易。
人民幣成箭靶
對於香港人而言,國際貨幣基金會的建議,最令人關心的自然是人民幣滙率那部份。中國已經表明,人民幣不會在短期內大幅升值,因為這對中國經濟發展並沒有太大好處,而增加人民幣滙率的彈性,例如放寬少許滙率波動的幅度,就可以考慮。
QDII的進一步落實,是解決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其中一個途徑。一向以來,中國貿易經常賬是開放的,而中國出口商品有一定的競爭優勢,造成經常賬盈餘龐大。但中國政府對於資本賬(CapitalAccount)是比較保守的,所以造成整體外貿有盈餘。
要紓緩人民幣升值壓力,便要讓資金「走出去」,開放資本賬,促進國內對於外滙需求,而這亦是落實QDII的原因。建議的方式之一,就是讓國內居民透過中介人投資海外。問題是,當預期人民幣升值,投資外國資產會否要面對滙兌風險?看來要解決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問題,不是那麼簡單。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