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香港人對郭伯偉的名字並不算是非常熟悉,至少他的繼任人例如夏鼎基、彭勵治、翟克誠和麥高樂等歷任財政司的名字都要比他家傳戶曉。當然年代愈久遠的事,經過時移世易社會上親身經歷和接觸過的人就愈少。不過郭伯偉當財政司是1961至1971年,就算親身經歷過這段日子的人,今天也只不過是六十多歲左右,這段歷史總不會這麼快便在香港人心目中淡忘吧!那為甚麼香港人偏偏對郭伯偉這個名字覺得特別陌生呢?
郭伯偉出任財政司的六十年代,究竟香港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呢?嚴格來說當時香港經濟仍未起飛,社會上問題多籮籮,華人地位不受尊重、貧窮、貪污、甚至乎天災都特別多,相信在這個年代任殖民地官員一點都不易為。郭伯偉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是他能夠真正做到不以香港的利益來換取一時掌聲,堅持小政府的信念,那一代的香港人跟政府的交往不多,甚至乎連對當時的財政司亦沒有深刻回憶,由此看來郭伯偉是真真正正做到老子所謂︰「太上,下知有之。」以今天的白話可以解作︰「真正管治有方的高手,人民頂多是知道有這個人的存在。」
事實上,當年世界主流都信奉了計劃經濟的一套,歐美都沉醉於那種不斷擴張的政府,偏偏就是香港這個小小的殖民地,竟然有郭伯偉這麼一個官員,能夠有勇氣去抗拒各種誘惑。換了其他的官員,可能就早已放棄堅持,香港今天的成就亦要大打折扣。不過自郭伯偉以降的財政司,逐點將「郭伯偉精神」扭曲偷換,甚至後來竟然有財政司以公帑大舉炒股仍面不改容,到了那個時候香港已經是徹頭徹尾的大政府。
雖然不少人認為今天的香港再不是六十年代的香港,也質疑郭伯偉的那一套究竟是否仍行得通。《蘋果批》要反問︰究竟生活在六十年代的貧苦大眾的日子艱難?還是生活在今天2006年的弱勢社群艱難?當年郭伯偉的政策讓那時的貧苦大眾可以一步一步創富置富,為甚麼今天的社會精英硬要認為今天的弱勢社群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去脫離貧窮?
若說今天香港跟往昔有甚麼分別的話,最大的分別就是市民對政府的期望產生了根本的質變,甚至乎連政治人物以及官員對自己的使命以及能力,亦出現了完全不同定位。香港不少大政府支持者,非常喜愛打着「市場不是萬能」的口號來要求政府做這個、做那個。
難道大政府支持者不知道政府亦非萬能?像郭伯偉般的市場支持者抗拒干預,原因並非以為市場萬能。郭伯偉就職財政司時曾經這樣說︰「長遠來說,個別商人在自由市場中的決定就算偶有出錯,但是所帶來的傷害亦比中央集權政府的政策來得小,而且修正改錯的速度也來得更快。」"Inthelongrun,theaggregateofdecisionsofindividualbusinessmen,exercisingindividualjudgmentinafreeeconomy,evenifoftenmistaken,islesslikelytodoharmthanthecentraliseddecisionsofagovernment,andcertainlytheharmislikelytobecounteractedfaster."
今天特區的高官,口中雖然說遵從小政府的理念,但從他們的言行和政策,實在教人看不出究竟哪裏有郭伯偉影子。
(追思郭伯偉.二之一)
[email protected]